GDP过万,别忘农民工的汗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01:49 大众网-齐鲁晚报

  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了,但农民工可以分享的公共福利,也只有逛逛城市的公园和广场。

  1月4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广州市2006年人均GDP可能超过1万美元,成为中国内地人均GDP第一个越过1万美元大关的城市。按照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是公认的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线。这意味着,广州已经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进入“发达状态”的城市。

  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终于有一个地方“发达”了。这当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儿。不过,广州的这个“人均”指标只是根据“户籍人口”计算出来的,并没有农民工等非户籍人口的份儿。如果以实际常住人口来计算,广州暂时还达不到1万美元这个“发达”线。

  那么,应不应该把非户籍人口计算在内呢?这主要看他们是否常住在广州。如果是常住,那就应该计算在内。就拿广州的农民工来说,他们每年的绝大部分时间住在广州,虽然户籍簿上没有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确确实实工作和生活在那里。广州的GDP中有他们的劳动,广州的财税收入中也有他们的汗水,怎么能把他们排除在外呢?

  当然,农民工们能不能分享到统计中的数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不能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然而,也没有。20多年来,广东省的经济突飞猛进,但农民工的收入却几乎在原地踏步。调查表明,2005年,广东省农民工的平均工资只有600多元;12年来,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除此之外,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他们的份儿,就业方面却有专门针对农民工的门槛,农民工的孩子入学还要交借读费,甚至农民工还得交钱办暂住证。农民工可以分享的公共福利可能只剩下可以逛逛城市的公园和广场了。另外,就在离广州不远的粤北地区,也还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清楚地表明,我国的贫富差距以及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有多大。

  “一枝独秀不是春。”尽管一个城市或地区以户籍为界限的人均GDP统计也有参考价值,但全局意义上的“人均”才更有意义。整个中国内地是一个经济体,而市场的开放和统一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既然广州不可能用城墙把非广州人隔在城外,也不可能把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隔离开来,那就不能只考虑户籍人口,而必须放眼城外、面向全国。这不仅是维护公平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和谐的需要。

  当然,这并不是说广州应该打开金库而施予天下,而是应该摒弃所有歧视,使劳动力、人才、资金、技术等市场要素自由出入,并平等地分享发展的成果。


盛大林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