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频频伴新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04:29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新年到,手机叫,祝福短信一条条。

  假如问你,新年到来的标志是什么,其中很明显的一条是你的手机更加忙碌,短信如雪片般飘来。

  温馨祝福真美好

  笔者在新年收到不少短信。一个朋友发来短信:“我要把一切喜庆变成奶油,所有祝福揉成巧克力,永远快乐做成蛋糕,砸向你!然后说声元旦快乐!”令我喜笑颜开。

  有一条短信没有署名:“夜幕有了星星,显得迷人;大海有了涛声显得渊博;冬季有了雪花,备感浪漫;老师中有了您,深感荣幸;把最美的祝福送给你,祝新年快乐!”显然是一个文学作者给我的祝福,文采斐然。作者对编辑,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许多施惠于人的人,都会在接收感恩的短信中陶醉。我不是真正的教师,我夫人是,她在各种节日收到的短信比我多,绝大多数是学生的祝福。往往从天不亮开始,她的手机就“滴滴”响个不停,直到深夜。每当这个时候,她就显得比我“富有”得多。元旦早晨她收到的短信这样的:

  “第一缕阳光是我对你的深深祝福,夕阳收起的最后一抹嫣红是我对你衷心的问候,在元旦来临之际,送上真挚的祝福:新年快乐!”

  笔者的一个亲戚是企业负责人,他收到的短信很多,虽然他很忙,但是也还热衷于看这些短信,回这些短信,有些他觉得有意思的也曾转发给我。其中一条是这样的:“元旦佳节到,向你问个好;身体倍健康,心情特别好;好运天天交,口味顿顿妙;家里出黄金,墙上长钞票。”

  伴随新年佳节,谁都有短信收获。即使不是地位重要、名声显赫的人物,只要你真诚待人,你就会收到许多祝福短信,给你的心灵带来温馨。

  国人对以短信的方式发送祝福有着特殊的偏爱。一项调查显示,短信中最多的是问候语,占被访者的66.5%%。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分析,短信文化不喜张扬,契合了东方文化含蓄、内敛的本质。“中国人含蓄,在涉及情感、人情的方面,往往不习惯直白表达,短信的存在为这类问题的表达提供了一种可能。”

  实用信息真奇妙

  节日期间,有的细心人请客,在电话通知之后,会再发个手机短信,将时间地点写明白,避免你遗忘或者记错,带来不必要的尴尬。短信每天向我发布天气预报,天寒加衣服,天阴带雨具,就有了未雨绸缪的主动。作为编辑,笔者有时告诉作者投稿电子信箱,电话上说很容易出错,一个短信就解决问题了。

  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气象短信的作用更加不言而喻。安徽农网开通了“农事气象”短信服务,预测预报最新的天气趋势,对突发性灾害天气、农业重大疫情及病虫害等提出公益预警,对农事活动提出建议与防灾减灾对策。这样,经常收到短信的农民就有了对付异常天气的主动权,高兴地说:“短信一来,不怕灾害。”

  去年12月26日,本报“中安在线网”与合肥移动通讯公司合作,成立全省首家安徽手机报,使手机用户可以通过短信来阅读新闻,欣赏图片,享受了新型“第五媒体”的方便快捷。

  在有的地方,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进行拇指互动。比如一位家长给孩子的老师发了条短信:“孩子昨晚不太舒服,所以有一项作业没有完成,请老师谅解。”老师马上回复:“知道了,没有关系,孩子健康为重。”简单的事情一条短信就能说清楚,比打电话更方便、快捷。

  有些地方公安局、派出所根据驻地及周边的治安形势,利用信息平台,向辖区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保安,以手机短信的形式随时发布治安预警信息,提醒各单位和社区应注意的治安事件和应采取的防范措施,预防偷盗案件,收到了良好的防范效果。

  短信是这么实用,所以在我国大行其道。据了解,世界上第一条短信是1992年在英国发送而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我国开通手机短信业务滞后了6年,但短信业务的发展却最为迅速。据国家信息产业部官方统计,2005年短信发送达到3亿多条,国内平均每个移动通信用户平均774条。

  垃圾短信真糟糕

  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手机短信在给人们带来快乐与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我的烦恼”。

  笔者目前并不需要买住房,可是,那些房产商不知怎么得知我的号码,天天发来卖楼盘的信息,也不管你是在休息还是在开会。还有什么你根本不关心的新产品上市、老产品打折,也源源不断地涌来短信,实在讨厌。据报道,温州一位李小姐的手机一天收到28条广告短信,内容是一模一样的某化妆品的销售广告。像这样狂轰滥炸式的广告短信,删都来不及删,李小姐感慨地说:“要是手机也能装个‘防火墙’,把这些垃圾信息都过滤掉就好了。”一项调查显示,收到过类似商品广告、服务信息或骚扰无聊的垃圾短信的消费者占调查样本总的81.57%%,没有收到的则只占18.43%%。接收大量的垃圾信息占用了消费者的时间和手机贮存资源,干扰了消费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据有关律师说,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规定,如果消费者认为商家发布的广告短信影响了自己的手机使用,或者日常生活因此受到了骚扰,可以向公安部门反映,要求商家停止对其发布广告短信。

  更糟糕的是垃圾短信

  还不局限于商业方面。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季建林教授忧心的是,在社会上流传的“黄段子”竟然也开始在学校里流传起来。据该中心在上海10所中学所做的一份调查显示,初中生中20~30%%发送接受过手机短信息,高中生中比例达到40~60%%。这些短信息中三成以上是“黄段子”。大多数学生收到这样的短信后,还转发给同学取乐,个别人甚至把相互转发“黄段子”当作时尚。季建林称,长期接收垃圾短信会造成相关的心理疾患如神经衰弱、焦虑等发病率上升,他因此呼吁,对于这种新的信息传播途径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及时、尽早建立手机媒体公众信息发布平台。”

  诈骗短信真可恼

  更为可恼的是屡见不鲜的诈骗短信,天天告诉你中了大奖,真是“你不仅侮辱了我的人格,还侮辱了我的智商。”为此,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手机用户慎防以下九种常见的短信陷阱:

  最常见的是中奖短信骗局,谎称用户在某项活动中中了大奖,若领取奖金奖品需先交纳邮寄费、托运费、手续费等。用户交钱后,奖金和奖品自然全无下文。

  再有是互动短信圈套,有些电台、电视台搞所谓发短信中大奖活动,但不标明或模糊收费标准。参加有的竞猜活动,手指一摁,竟被收取几元甚至几十元,甚至从此被套入包月服务。除此以外,还有赠送话费陷阱、免费试用误导、网络活动骗钱、“捆绑”业务套钱、诱骗注册诈钱、退订成功仍收钱、不确认就扣钱等等五花八门的骗局。

  通信专家郑重建议,消费者在订购短信业务时一定小心,先看清资费再定制,不明白的千万不要随便定制和使用。还有些短信骗钱行为很隐蔽,以亲密的口气、暧昧的内容套人回答短信,所以收到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后要慎重识别,看清是手机号码还是服务代码,以免上当。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