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童谣”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04:29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近日,有记者来到合肥市区某小学,当询问学生能否吟唱一些童谣时,没有想到一些孩子竟脱口而出,什么“考试复考试,考试何其多。我生待考试,万事成蹉跎。”“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没带钱。”“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等等。

  说真的,看到如今校园内流传这些“另类童谣”,我有一种很辛酸的感觉。童谣其实就是歌谣的一种,而歌谣常是很贴切地反映了现实社会。

  当今社会不了解学校环境的人怕是不多了,那么现在校园中的真实现实究竟是怎样的呢?依我看,“考试复考试,考试何其多。我生待考试,万事成蹉跎。”“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这两个“另类童谣”就是对学生校园生活最真实生动的反映!虽然现在物质文化生活丰富了,但是在日益繁重的学习压力之下,学生们成天到晚就是学习和应付各类考试。

  有人说现在校园缺乏适合孩子们唱的优秀童谣,让“另类童谣”乘虚而入,我不完全赞同这样的观点。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传播需要尽可能接近现实的支撑点,校园童谣也不例外。昨天在朋友处偶然看到某一册语文教材,那上面许多课文可以说都是一篇篇“童谣”。这些课文编得都很好,主题鲜明,朗朗上口。但是,这样“美好的有意义的积极向上的”童谣,为什么没能在孩子当中传播开呢?说明那些看似优秀的“歌谣”,可能并没有真实地反映社会,反映学校和学生现实生活,也许还干巴牵强,偏于说教。孩子们如果不是应付考试,谁愿意背诵枯燥无味的东西呢?

  诚然一些“另类童谣”并非全是学生自己所创所编,但是这些顺口溜式的涂鸦之作,之所以一经问世便迅速传播,并引起学生共鸣和喜爱,说明这些“另类童谣”中,除去一些迎合庸俗的低级趣味之作外,确实是对学生生活的真实反映。

  因此,笔者以为,毕竟时代不同,校园内的流行童谣,无论从内容和形式都可能而且应该发生不断变化。面对校园中出现一些非主流的童谣,我们千万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急于用所谓“积极健康”童谣取而代之。我们真正应该做的工作,是从这些“另类童谣”的内容中仔细分析目前学校及学生的生活现状,从而反思当今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现在,我们的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在拨动这根琴弦,高超的技艺可以弹拨出优美的旋律,拙劣的手法只能弹拨出粗糙的音响!“另类童谣”并非无源之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什么样的土壤育出什么样的苗——到我们反思教育的时候了。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