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归来,收藏家王艾甫:不提荣誉,只说遗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06:30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获奖归来,收藏家王艾甫说仍有810份“烈士阵亡通知书”未寄出

  王艾甫,太原市收藏协会会长,1996年,他在太原南宫旧货市场发现了4本发黄的《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里面记载了近千名解放军阵亡将士的名录和84份“阵亡通知书”。此后,王艾甫奔波10年寻访烈士亲人,希望烈士能魂归故里。

  2006年岁末,山西人王艾甫站上了上海举办的“和谐?真情年度人物”颁奖台,就在颁奖现场,他公布了两份尚未找到亲人的上海籍烈士名单。而这,只是近810份未寄出的“阵亡通知书”中很小的一部分。为何这些“阵亡通知书”仍然寄不出去?1月2日,王艾甫回到太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寻亲,一生难弃的责任

  很多人都以为王艾甫只有84份未寄出去的“阵亡通知书”,其实,这份名单远不止这些,经他收藏而来的烈士名单加起来足足有866人。

  10年来,王艾甫按着“阵亡通知书”上的地址寻遍了祖国各地,搜集各种线索和证据,先后送出56份烈士的“阵亡通知书”。王艾甫的行动渐渐被人们所关注,他也成为“和谐?真情2006年度人物”。

  王艾甫很激动地告诉记者,“在颁奖活动中,一位83岁高龄的老红军,颤抖着身体,向我深深鞠躬以示感谢。当时,我们都哭了,沉重地举起手臂,敬起了军礼。我相信这是军人的共鸣,是对烈士的缅怀。”

  谈话中,王艾甫始终不愿意提及这份荣耀,“我做得还不够,因为还有810份‘阵亡通知书’没有寄出去。”“我一直在寻找自己战友的亲人,可惜20年来未偿夙愿,不能让更多的人有这样的遗憾,我一定要为烈士寻亲,哪怕是捧一把黄土,也算是对烈士最大的回报。”

  得奖后仍有遗憾

  身体疲惫,身心憔悴,每一次寻找都耗尽了王艾甫的心血。就是在这漫漫寻亲路上,留下了他心中最大的遗憾。

  在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中旗桂井村,72岁的孙秀峰老人,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60年前参军的父亲能够回到家乡。只可惜,老人却等来了王艾甫送来其父的“阵亡通知书”。

  事后,孙秀峰老人因不能接受父亲牺牲的打击,病危住进了医院。于是,王艾甫第二次到内蒙古看望孙秀峰老人,本想为老人讨回“烈士家属”的名分,但却因证据不足被地方民政部门挡在门外。收集证据、开好证明,王艾甫第三次带着满心希望赴蒙,可惜地方民政部门非但没有受理,还斥责他“多管闲事”。

  王艾甫的心寒了,年迈的他在异乡泪流满面,“我将烈士送回故乡了,但是却得不到承认,为烈士亲属讨回荣誉的机会也没有,我将如何面对烈士忠魂?”

  “我准备第四次去内蒙古,我要争取在孙秀峰老人健在时,满足她的心愿,我准备把此次获奖的奖金拿出一些捐给她,因为我也要对烈士家属负责。”

  众人愿接寻亲“接力棒”

  王艾甫家中惟一值钱的是台电脑:“我借钱建立了一个网站,是专门为寻亲活动建立的,方便大家在网上找线索。”采访中,王艾甫的电话每隔十多分钟就会响起来。一位80岁高龄的山东老人,委托女儿转达心愿,他希望与王艾甫一起寻亲;广州的大学生,愿意在假期参与到寻亲活动中来;山西老乡,希望为王艾甫的行动提供支持,帮助老人尽快寄出这810份“阵亡通知书”……

  与其说这是一次与王艾甫老人的对话,倒不如说这是王老先生给记者和更多人上的一堂教育课。只是,这堂教育课多了责任和泪水,当记者尽量用客观的语言来记录这堂课的收获时,才发现面对王艾甫坚定执著的眼神时,记录本上的文字有些变得单薄。

  本报记者孙轶琼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