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所有农村娃都能念好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06:59 大河网-河南日报

  一项好政策就是一片温暖的阳光。“增强农村义务教育保障能力”,作为2006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向广大人民群众承诺要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这项“阳光工程”使成千上万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或面临失学的孩子重新回到了校园,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有了大幅增加,4000多所校舍得到维修改造,远程教育工程为农村娃打开了放眼世界的窗口……教师为之兴奋,家长为之感奋,学生为之发奋。

  “两免一补”的新高度

  石板岩乡大垴村,海拔1850米,在林州市的地图上,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褐点,就像遗落在大山皱褶里的一粒小米。这里的大垴村小学,是太行山上最高的一所学校,也是河南省海拔最高的教学点之一。2006年12月16日中午,大垴村小学校长兼唯一的老师李丙卿告诉记者,2006年这个教学点仅有两名学生在读。“一个是四年级的李张海,一个是五年级的杨万青,他们都享受到了‘两免一补’。”

  2006年,除了采用传统的“复式教学法”外,李丙卿还尝到现代远程教育带来的教学快感。电脑鼠标成为新的教鞭,不出教室,就能和各地的名师专家面对面,远程教育让山里娃求知的目光不再被莽莽群山所阻断。

  放羊娃的歌声成为过去

  灵宝市第四初级中学八年级九班的张培培在作文中这样写道:辍学回家之后,当别的孩子走进学堂,欢快地读着书,而我却不得不早起放羊了。

  在那小山坡上我听得见其他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欢快的歌声,赶着羊群的我只能低沉地哼唱着,这时,我的心中充满着企盼,“什么时候我与他们能够一样读书唱歌呢?”2006年,在“两免一补”以及村委会的帮助下,我又回到了学校,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唱起了美妙的歌。是“两免一补”救了我。

  2006年冬天,对西峡县回车镇黄湾村三组的丁老汉来说,显得格外温暖。尽管老汉年迈体弱,家庭收入不多,但他觉得很幸运,因为“两免一补”帮他圆了女儿的求学梦。丁老汉的养女丁巧玉,是回车镇一中的一名尖子生,由于家境贫寒曾几度面临失学的困境。自从被列为“两免一补”的救助对象后,她才得以继续上学。如今,丁老汉逢人就说:“现在种地不缴农业税,贫困学生上学还免费,政府对咱老百姓真是越来越好了。”

  王生英的心愿

  “让山区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念上书”,曾经是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坪小学王生英老师最大的心愿。而现在王生英琢磨更多的是如何让孩子们都能念好书。过去王生英最看不得山里的孩子失学,像他们父辈一样成为放羊娃。“有了'两免一补',孩子们都有书读了,现在好教多了。不像以前,这个不上,那个不上,老师要到处跑,做家长的工作。现在啥都免了,家长再也没有理由让孩子上山放牛放羊了。”

  从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书念,到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念好书。这意味着,我省农村义务教育正在从量变迈向质变:农村义务教育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来自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省在“两免”范围内享受“一补”的贫困寄宿生达到71.6万人。国家级贫困县父母皆为农民的学生能够得到全免,非国家级贫困县全免学生比例达23%,这个比例和河南2006年秋季“两免一补”资助范围、14.6亿元资金投入量等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2006年12月19日,省长李成玉接受港澳媒体“感受开放河南”采访团专访时透露,2006年,我省“两免一补”资金全部落实到位,教师工资按标准及时发放,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提前一年完成,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逐步提高。2007年,我省将继续加大教育投入,计划用两年时间把困难地区农村中小学的课桌凳全部换新,让孩子们坐进新教室,用上新课桌凳。②13

  □本报记者孙勇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