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专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07:00 大河网-河南日报

  为确保招投标工作客观公正,2003年以来四川省推行了“统一评标专家库制度”,目前专家库已有7000多名评标专家,同时有13名专家因不能公正评标而遭“终身禁止评标”处罚(据1月3日《新京报》)。

  何谓“专家”?经典的解释是:专家是“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擅长某项技术的人”。专家的声音往往代表权威,尤其是在参与决策和把关的过程中,不说一言九鼎,起码也是举足轻重。因而,他们的口是不可以随便开的,说他们是“金口玉言”,在某种程度、某个场合并不过分。

  然而,个别专家的道德、学问却往往令公众放心不下。按照现行法律规定,社会中介机构代理政府采购业务,可以从自己的专家库中选择所有的评标委员会成员。可是,许多专家的“随机”产生实际上是“随”招标代理机构的“意”而产生,而且评标专家的报酬完全是招标代理机构或者采购人来支付,即谁委托,谁付费。常言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评标专家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大打折扣。所以,串标、陪标、围标等暗箱操作现象在招投标活动中总是屡见不鲜。

  这样的“猫腻”并不止于一事、一地,而“猫腻”下的诸多专家言行也颇具黑色喜剧的效果。某“成果”要开鉴定会了,某“政绩”需要炒一炒了,便请来专家,好吃好喝好招待,甚至拿上大笔大笔的评审费之类,于是乎,专家“权威声音”出笼了,死的说成活的,臭的夸成香的,全然不顾道德良心。比如,某大学的交通学院院长曾发布一项“研究成果”,称中国城市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不是由汽车造成的,而是由自行车造成的。自行车的污染比汽车更大”。这种惊世骇俗的“专家观点”,让人们大吃一惊。后来有人发现,原来这项“研究成果”是一家汽车厂商赞助的。再比如,在保健品市场上,一些专家成了某些保健品的吹鼓手,吹得呜哩哇啦,天花乱坠,但那些保健品质量到底如何?消费者的投诉就是最好的回答。这样的“声音”,说是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恐怕一点也不为过。

  真正的专家,不仅是学识的翘楚,也应是公民精神的诠释者和实践者。而对社会来说,真正的专家永远不嫌多,就怕多的是“不负责任专家”、“利益代言专家”、“泡沫学问专家”、“赶场子专家”。这次,四川省将不辨真伪、把不好关的13名所谓“专家”清除出局,并且今后“终身禁止评标”,可谓振聋发聩,其勇可嘉。希望各地各行业对那些助纣为虐、见利忘义、心甘情愿“卖名求财”的所谓专家,也能像四川省采取的措施一样,一旦发现,立即“清除出局”,“永不录用”。如此,专家的声音才会是有信用、有信誉的权威声音,才会让老百姓更加信赖专家。①5

  □童慧馨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