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下发2007年“一号文件”,号召全省师生向一名山村女教师学习 王生英:大山深处点亮烛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09:00 大河网-大河报

  

省教育厅下发2007年“一号文件”,号召全省师生向一名山村女教师学习 王生英:大山深处点亮烛光
□首席记者王曦辉

  2007年1月4日,元旦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

  9时30分,今年全省教育系统第一份红头文件带着热度从省教育厅办公室开始向全省各地电传,文件内容是号召全省师生学习一名山村女教师的奉献精神。“为一名平凡的老师下发‘一号文件’,这在全省教育系统还是第一次。”省教育厅师范处尹处长说。

  大山深处,32年的坚守

  女教师叫王生英,任教于安阳林州横水镇卸甲平村小学。

  卸甲平村地处太行山深处,土地贫瘠,生活艰苦。1974年,王生英成为民办教师后,扎根在此,一干就是32年。

  在她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她从没误过学生一节课。

  她生活的山村共有6个自然村,村与村之间不是河水相隔,就是隔山相望。每到雨季,山陡路滑,河水暴涨,架在河上的木桥常常被洪水淹没、冲断。为保证学生安全,学校只好让学生在家自习。幼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她落下了残疾。可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她拖着残疾的腿,冒着瓢泼大雨,踏着泥泞的山路,挨家挨户到学生家里上课、辅导。她记不清因路滑摔倒过多少次,只想着还有哪一家没有走到;乡亲们常常因感动说不出话来,直掉眼泪。

  山区办学极其艰苦,但王生英不惧困难,从不气馁。

  校舍破旧,她自己出钱维修;没有桌凳,她用水泥打造;没有教学仪器,她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购置。上世纪90年代初,一场狂风暴雨冲垮了他们赖以学习、生活的校舍。王生英望着那坍塌的教室心急如焚,在村办学校的年代里,贫困的卸甲平村再也找不出一间能容下几十名学生的房屋,更没有资金重建新的校舍。在丈夫的支持下,她毅然带着学生们到自己家里上课。没有教室,她把家里物品卖掉;资金不足,她四处借贷。她买来水泥、砖瓦,借来建筑材料,挖沙、搬砖、和泥,不知熬了多少夜,自力更生,在家中建起学校。家庭学校建成了,孩子们有了宽敞的教室,而她和丈夫却累倒了。

  是老师,又是妈妈

  山里孩子上学本来就困难,为了不让一个学生辍学,她踏遍了村子的角角落落,一个一个给家长做工作。

  在以家为校的日子里,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家人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为的是能给学生们添置更多的学习用品。在学生的眼里,她既是老师又是妈妈。学生的衣服脏了她给他们洗;学生们饿了,她生火做饭;学生生病,她带他们去吃药打针;天气冷了,她给他们添置衣服。

  有个学生叫李增华,下肢瘫痪,靠双拐行走,生活不能自理。从上一年级开始,王生英就每天背着他上、下楼梯,背着他上厕所,帮他解腰带,系鞋带。

  如今,经过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工程,新建的卸甲平村小学不仅有宽敞明亮的教室,还有崭新的远程教学设备。办学条件的改善,对教师的业务素质随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挑战面前,王生英刻苦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素质。

  根据课程要求,农村小学都要开设英语课,而学校根本没有英语教师。多年未学英语的王生英,凭着自己的韧劲,又开始了英语学习。经过不懈的努力,她最终把卸甲平村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承担下来,使全校学生享有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基础英语教育。

  多年以来,她所教的学生不仅没有一个辍学,而且都接受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100多名学生考上了高中,15名学生考入了大学。她所教过的学生很多已回到家乡,用知识改变着家乡的面貌。

  2006年,她感动中国

  前不久,王生英成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的候选人之一。河南百万老师中,她头一个被提名。之前,她还获得过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十佳教师等诸多荣誉,受到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的接见。

  因为学校里没有电视,王生英直到去年年底才知道自己入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这件事。

  “真的不该选我,国家已经给了我那么多荣誉了啊。真的,好多人都比我做得好,比起那些舍己救人的、去边疆支教的,我太平凡了。”昨日,她在电话中说。

  “30多年来,在太行山下、红旗渠畔,一位残疾的女教师,以校为家,以家为校,用全部的心血和力量,保证大山里的孩子都有学上。这是怎样一种平凡!它折射的正是我们老师恪尽职守,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说,“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向王生英同志学习的活动,就是要营造以德立教,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氛围,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王生英和孩子们在一起《教育时报》供图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