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捐款20余万元资助残疾大学生 “交大党员”,留下真爱不留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09:00 解放日报

  昨天从上海交大获悉,由中华慈善总会等主办的“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评选揭晓,“交大党员”荣获这一殊荣,并当选“爱心中国———第二届中国慈善人物”。颁奖典礼即将在北京举行,神秘的“交大党员”却很可能缺席。

  “交大党员”是谁?至今是个谜。自1996年以来,市慈善基金会、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一直不定期地收到一份份署名为“交大党员”的捐款,捐款数额从最初的每次200—300元,逐渐增加到每次2000—3000元,最近一次捐款是在去年底。10年来,“交大党员”累计捐款20余万元。

  许多人想找到“交大党员”,当面说声谢谢。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工作人员介绍,当年,市残联依靠社会各界捐赠建造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时,“交大党员”的几笔捐款“汇”入了中心建造工程。现在,一批批聋儿和脑瘫患儿在中心接受训练和治疗。这些年,“交大党员”的捐款主要用于资助残疾大学生,小詹是其中之一。她双眼视力只有0.04,为二级盲。1999年,她以高分考入同济大学,从大二起,她就得到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资助。如今,小詹已从同济数学系研究生毕业,仍时常与基金会联系。她说:“‘交大党员’让我有了继续求学的机会。我也要像他(她)那样,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到哪儿去找这位“交大党员”?市慈善基金会和上海交大花了不少心思。学校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曾深入各个院系“调查”,曾在校园网上张贴“寻人启事”,都未能找到。有关人员也曾根据汇款单上的线索,找到“交大党员”汇过款的邮局,但数家邮局职工对“交大党员”的描述不尽相同。有的说是一个45岁左右的女同志,有的说是50岁左右的男同志。有一次,“交大党员”去卢湾区一家邮局给市慈善基金会汇款,邮局职工“长了个心眼儿”,多问了他几句,汇款者即把署名改作“上海交大全体党员”。自那以后,“交大党员”就再也没在那个邮局出现过。

  “交大党员”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群体,或是一个党支部?至今未露“庐山真面目”,但其故事已广为流传,其精神已成为社会上奉献爱心人士的共同信念和追求。近年来,市慈善基金会经常会收到署名为“党员”、“一个普通党员”、“退休党支部”的捐款,为慈善事业添砖加瓦。前两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年男子,将1000元捐给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主要捐赠给聋哑儿童,“希望这些患儿能够通过人工耳蜗听到声音”。

  也许,寻找“交大党员”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真爱是一种美德,真爱无需留名。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