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书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09:10 上海青年报

  文/王琪森

  老爸过去曾谆谆教导我说:在中国文化构成的大系统中,书法一直是尊贵得很,在社会层面上是“以书取士”,在人生层面上是“书如其人”,在道德层面上是“心正笔正”。可惜老爸已归道山多年,如能活到现在,他的这套“书法系统论”,倒也可用于反腐倡廉的教育。

  正是由于书法人文化的意义和语境,使书法成为“艺术中的艺术”,和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结合了起来,早在汉代的杨雄就说过:“书为心画也。”由此想到复旦大学蒋天枢先生,他是一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得意门生,深深地秉承了陈门遗风。当蒋教授得知其学生章培恒教授当上中文系主任后,蒋教授赶紧上门送“礼”,为一套普通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并语重心长地讲:“当上系主任后,这个毛笔字要写得好些。”这种温馨而及时的人文关爱至今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演绎成为经典的轶事。唯其如此,老一代文化人的书法大都写得极有功力造诣,如章太炎、李叔同、鲁迅、郭沫若、章士钊、茅盾、叶圣陶、沈从文、马一浮、老舍、郭绍虞、朱东润、王蘧常等。至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字更是中国书法一道独特的风景,如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陈毅、董必武、彭真、李先念、邓小平等,个个出笔不凡,至今令人赞叹和缅怀。

  尽管现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只要在电脑键盘上轻松地敲敲,就可以无纸化办公,字写得如何好像已不重要,甚至有些背时了。为此有些时尚人士提出中国书法已是“落日艺术”,似乎离寿终正寝已为时不远。然而与这种“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悲观论形成反差的是,国内“书法热”方兴未艾,不少莘莘学子对书法考级热情高涨,书法小神童不断涌现,四五岁的小朋友已将字写得“蛮好”。而遍布海外的孔子学院,亦将书法作为常规教学,不少老外对“永”字八法颇有兴趣,有的还专门跑到绍兴兰亭搞书法“朝圣”。

  只要汉人存在,作为汉字载体的书法还会香火不绝。那些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秦篆不早在一千多年前就退出实用舞台,但它们还在书法艺苑中“活着”。因此,本人对此颇为乐观。同时,也想感恩书法。我幼时即学书,是有“童子功”的,后凭着一手好字的特长,借了不少光。我系七O届,1970年毕业后,半年学工、半年学农接受再教育,当同学们在工厂干得机油满身、在农村战天斗地时,我却在当时的政宣组内抄大字报,借机练字,悠哉游哉。改革开放后还到日本、新加坡去搞搞书法个展,在弘扬书艺的同时扒了些洋分。书法还真有些历史贡献和人生价值。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