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医中药 广东勇立潮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09:23 南方日报

  振兴中医中药广东勇立潮头

  我省建设中医药强省一周年成绩喜人,前景看好

  核心提示

  “看个风寒感冒,西医打吊针动辄上百元,中医冲两包小柴胡一盖被子,出了汗就好了,多实惠啊!”在昨天举行的中医药强省建设一周年座谈会上,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钟阳胜的“开场白”,引来满场会心的笑声。

  广东人喜欢药膳、爱喝凉茶,有信中医、用中医的传统。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当下,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更是缓解老百姓特别是基层群众“看病难”的一剂良药,这也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

  去年今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的倡导下,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大会,在全国率先吹响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号角,勾画了强省建设的宏伟蓝图。

  省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规格之高,可谓空前:由张德江书记、黄华华省长亲任顾问,钟阳胜、雷于蓝、佟星、姚志彬4位省领导出任正副组长,务实推进,力促一项项强省措施落到实处;省直各有关部门和各地市积极响应,地市“一把手”挂帅,紧锣密鼓抓落实。

  开局一年,中医药强省建设呈现出力度大、氛围浓、势头猛、后劲足、前景好的喜人态势:九旬泰斗邓铁涛领军国家973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全国名老中医云集省中医院带出一批“铁杆中医”、“三名两进”(名院、名科、名医,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工程初见成效、擦亮“南药”品牌中成药产量全国第一、广东凉茶“北伐”成功销量直逼可口可乐、中医药走出国门前景广阔……

  在国际掀起“绿色医学热”、”中医药热”、中央高度重视振兴民族医学的时代大潮中,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广东,再次引领潮流。中医奇葩,绽放南粤。

  医疗篇

  三年三亿打造名院名科名医

  省财政对珠三角地区中医名院建设每所支持200万元,对非珠三角地区名中医院建设每所支持300万元;扶持200个中医专科打造中医“名科”,省财政每科支持50万元,建立名中医一次性工作津贴发放制度。

  省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将“三名两进工程”作为提升中医整体服务能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的核心项目,决定从2006年起分三年每年一亿元,用于加强中医名院、名科建设和名医培养,给予财力、政策的大力保障,让全省中医药界大为振奋。

  我省将引导35所基础好的中医医院建设一流的综合性中医“名院”,省财政对珠三角地区中医名院建设每所支持200万元,对非珠三角地区名中医院建设每所支持300万元。扶持200个中医专科打造中医“名科”,省财政每科支持50万元。建立名中医一次性工作津贴发放制度,完善新型中医师师承制度,培养高素质“名医”。

  “如果没有省委、省政府的英明决策,各位省领导的多次调研全力推动,以及相关部门的群策群力,我们的中医药事业肯定不会有这么好的机遇和发展!”省中医药局局长彭炜动情地说。

  这是一张张可喜的成绩单:2006年,我省12个全国重点中医专科项目建设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数量居全国第一;建成5个全省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全省国家和省级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增至12个,居全国前列。在人才培养方面,83名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承学习进入结业考核阶段;有8000多人次参加省级以上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学习,1200名乡村医生接受中医药专业学历教育,110名乡镇卫生院中医技术骨干接受中医药培训。

  省中医药局还遴选、引进了20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在全省推广;组织60多位中医名家出版《社区中医诊疗实用教程》,实用性强,堪称“中医诊疗小百科全书”,受到基层中医的广泛欢迎。继广州市荔湾区成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后,深圳市盐田区申报了全国示范区。

  实施“走出去”战略,组团考察韩日、新加坡、澳大利亚和香港的医药卫生机构,加强与港澳和东南亚华人团体的中医药交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省中医研究所、省第二中医院和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与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属下的中华医院、新加坡中医学院分别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加强与兄弟省区市,特别是泛珠三角区域省区的中医药合作,推介我省中医药强省建设的举措和经验。

  在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省中医研修院已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中,春节后可望挂牌。省重点建设的两所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首期门诊部已经开业,以南海中医院为基础的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今年上半年将可揭牌。

  产业篇

  凉茶“北伐”成功冲击可口可乐

  广东凉茶的崛起,为广东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力量。去年前三季度,我省中药业销售收入达63.2亿元,同比增长14%,占全国的7%,居全国前列;中成药产量9.7万吨,占全国的13%,排全国第一位。

  2006年,以“王老吉”凉茶为代表的、被誉为“第六代饮料”的广东凉茶,创造了两项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事:一是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凉茶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北伐”大举成功,北方人都熟知“熬夜上火了,喝王老吉”,在全国市场对“饮料巨人”可口可乐发起了冲击。

  广东凉茶的崛起,将为广东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力量。省发改委、省中医药局牵头编制了《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五大工程”及其35类重点项目;省经贸委制定了医药行业发展重点及相关工作计划,引导和扶持一批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联系区域。

  去年前三季度,我省中药业销售收入达63.2亿元,同比增长14%,占全国的7%,居全国前列;中成药产量9.7万吨,占全国的13%,排全国第一位。预计全年中药产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增长14%以上。

  中药工业企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广药集团积极拓展国际化之路,旗下的白云山股份公司与香港和记黄埔合作成立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广州药业以王老吉与香港同兴合作成立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企业重组、联合等方式整合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资产增值和跨越式发展。

  广州药业的星群公司,在去年也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开展中药颗粒剂“夏桑菊”用于预防禽流感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被称为“中药达菲”。这一合作取得成功,将为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使用中药带来新的机遇。

  投资数亿的惠州“罗浮药谷”已在扎实推进,而广州国际医药港作为全国唯一经国家药监部门批准建设的医药物流中心项目,将在今年取得实质性突破。

  科技篇

  九旬邓老领军973重大项目

  全省中医药科研统筹力度加大,协调性增强。370多个科研项目中,15项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医药科研成果通过鉴定,中医药治疗心肺疾病、老年痴呆、颈椎病等基础实验及(或)临床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

  去年,90岁的“中医泰斗”、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邓铁涛出任“首席科学家”,领军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首次列入国家973计划重大项目,获得国家5000多万元资金支持,备受海内外瞩目。

  我省实施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工程”,通过建设和完善广东中医药科技创新基础平台,整合设备、人才、文献等各类科技创新资源。通过以“医”带“药”,对中医药治疗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常见病、重大疑难病进行系统研究和联合攻关,研发有特色的原创中药新药,加强关键领域的重点突破。通过以“南药”为主进行中药研发,倡导“南药”的区域交流与协作发展。通过项目安排和资金支持,造就一批中医药科研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全省中医药科研统筹力度加大,协调性增强。370多个科研项目中,15项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医药科研成果通过鉴定,中医药治疗心肺疾病、老年痴呆、颈椎病等基础实验及(或)临床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10项科研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

  去年,国家科技部启动第一个由我国政府倡议制定的国际科学工作研究计划——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的青蒿素衍生物及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的板蓝根颗粒两个项目入选首批项目。省科技厅还向科技部上报了“建设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南方基地实施方案”,争取省部联动,全省各相关高校、研究所一起谋划和实施,共同推进广东中医药国际合作。

  教育篇

  全国名老中医岭南集体带徒

  近年来,任继学、张学文、颜德馨等全国40多位名老中医,齐聚广东省中医院,采取“集体带、带集体”的创新方式,带出了70多位中青年骨干。

  “但使中医有传人,岭南裹尸亦不悔!”90多岁的江苏名老中医干祖望这两句诗,写出全国名老对广东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殷殷冀望。

  近年来,任继学、张学文、颜德馨等全国40多位名老中医,齐聚广东省中医院,采取“集体带、带集体”的创新方式,带出了70多位中青年骨干。

  除了大力发扬“师带徒”这一传统师承模式,我省中医药院校教育也取得长足进展。去年,省发改委对广州中医药大学“十五”和“211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整体验收。省教育厅加强中医药院校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中医药名专业、名系和名校。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等高等医学院校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去年以来,“中医疑难病症”、“中药资源科学”、“现代中药”、“中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等课题列入科研型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广州中医药大学新增硕士授权专业6个,广东药学院新增4个;在2006年登记备案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中,与中医药有关的专业达27个。

  中医药建设大家谈

  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邓铁涛

  欣慰活到90岁,看到中医药的春天

  我这代人见证了中医在20世纪的艰难发展道路:国民党要废除中医,解放后有人要改造中医,我曾为此多次联合同行上书中央。感谢广东省委、省政府的英明决策!今天,我非常兴奋、欣慰,能活到90岁,看到这个中医药发展的春天!

  我将发挥余热,把国家交给的973计划重大项目研究好,把我的学生带好,为广东中医药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我坚信,21世纪是中华腾飞的世纪,也必将是中医药腾飞的世纪!广东将大有作为!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

  两中医高端论坛将永久落户广东

  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省委、省政府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战略,在全国造成巨大反响,中医药界为之欢呼雀跃,一致认为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起点高,思路清,措施实,为全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起了带动和示范作用。

  2006年,广东省中医院门诊量已达到410万人次,收治病人超过41000人次,再次列全国之首。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中,对我们医院提出了一个光荣的任务,即把我院建设成为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的典范。

  目前我院积极争取、筹划全国性中医药高级论坛,代表中医药界高水平的两个学术论坛“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和“珠江中医药论坛”将永久落户于广州,将为中医药行业提供一个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场所,同时吸纳国内外中医药研究高级人才云集广东,推动广东省的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明荣

  培育一家过百亿中医药企业

  2006年,广药集团充分发挥了广东省医药产业龙头大企业的积极作用。1—11月,全集团的工商销售收入完成了150亿元,同比增长15.72%,其中中成药工业产值为27.52亿元,同比增长17.97%;利润总额为4.98亿元,同比增长4.23%,

  去年,广药集团属下的王老吉、潘高寿、何济公等6家企业,获得了全国新认定的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体现了广药集团“名企”云集的突出优势。我们挖掘中药名企文化,提升岭南中药影响力。进一步完善“陈李济药厂中药历史博物馆”的建设外,还在广州白云山和黄中药公司建成中医药历史博物馆——“神农草堂”,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

  广药集团“十一五”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工商销售达到400亿元。其中我们制定的中药产业目标为:工业总产值超100亿元,向实现建设中医药强省计划中的“培育一家过百亿的集团企业”目标积极迈进。

  广弘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崔河

  建成华南最大医药物流基地

  由我公司控股投资建设的广州国际医药港项目,写入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选址位于荔湾区芳村大道以东、广州造船厂以南、丫髻沙大桥以北沿江地段,总投资额28亿元,计划占地面积108万平方米。

  广州国际医药港作为华南地区医药流通的主要载体,将顺应我国医药商贸流通行业发展趋势,整合我省以及泛珠三角地区医药产业资源,建设成为华南乃至全国最大的现代医药商贸物流基地,预计医药港年均整体经济规模将超300亿元。

  目前,我们与省市有关部门反复研究,将尽快解决项目用地问题,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全力以赴把广州国际医药港的建设抓好,为建设中医药强省做出应有贡献。

  佛山南海区中医院院长老昌辉

  “一院两翼”减轻群众负担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以南海中医院为基础,整合区内优质医疗资源,建立一所不设行政级别的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决定,我院积极创造条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去年8月,佛山和南海区政府决定将我院现址北侧约60亩学校用地无偿划拨给我院,作为建设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之用。扩建后我院将从原来的34亩增加到100亩,建设用地翻3番,目前已全面就医院总体规划和建设总体方案等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扩建工程分二期进行,三年内完成一期工程的硬件建设,使医院初具规模。

  去年我院初步整合两家优质镇级医院,形成“一院两翼”(一分院和二分院)通过医院间专家资源、设备资源、病人资源共享,减轻群众负担。

  阳江市卫生局局长陈左

  中医中药能够做到质优价廉

  去年以来,阳江中医药界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如沐春风。阳江中医药事业迎来了一次大发展与大加速。

  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就是中医的服务方向,这个方向一定要把稳,不能偏离。中医中药能够做到质优价廉,一付中药,加上诊金,不过十元、八元或十多元;针灸推拿、捏脊拔罐,价格也很低廉。他们都能够解决常见病,又少掏钱,老百姓非常欢迎。在全市所有医疗机构中,中医医院的医疗收费是最低廉的。至2005年,市中医院门诊中医处方每条平均收费价格仍然是15元,多年来一直稳定在低收费水平。全市中医机构门诊量从2005年的50万人次提升到去年的70多万人次。

  本版撰文:陈枫粤杏林本版摄影:王亮曾强(除署名外)

  图:

  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是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的一剂良药。新华社发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