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是诗,吆喝是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10:09 每日新报

  吆喝这个词,从前只是与“叫唤”同义,后来成了小商贩的专利——卖什么吆喝什么嘛。可自从有了超市和集贸市场,就连商家都很少吆喝了,想买什么自己转呗。老居民区楼群里倒是有上门服务的吆喝,比如问您是否需要“磨剪子戗菜刀”什么的,但是新小区里就不能喊,否则被保安听见要轰出去。因此,在现代大都市,吆喝声是不受欢迎的。

  这并不奇怪,当你还在睡梦中,忽然楼下大喊“卫生纸啊,厂家直销啦”,我想除了急需用纸的,谁听见都得气得够呛。但是否所有的吆喝都是这样烦人呢?当然不是。通过侯宝林和郭德纲相声我们知道,有些吆喝非但不烦人,而且还很悦耳,很有味道。

  只不过,相声讲述的那个时代一去不返,那些悠扬婉转的吆喝也几乎成了绝唱。但是巧了,有位卖药糖的翟先生根据家传的腔调,在古文化街吆喝出了名气,那些词儿,那种调儿,还真是不亚于郭德纲。

  如果仅仅是卖嘛吆喝嘛,翟先生不会如此引人注目。这种吆喝,妙就妙在那种古朴的腔调和有时代特色的唱词,这是百年家传的精华,是几代人的心血。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在百余年前,姓翟的买卖人走街串巷,卖着药糖,边走边吆喝,他既要唱出优美的调子引人注目,又要喊出药糖的好处引人购买。久而久之,那调子就成型了,唱词就固定了,于是吆喝声就成了药糖的“代言人”,成为卖药糖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要小看这一声声吆喝,它记录着历史,也隐藏着文化。多年前川江的船工肯定想不到,他们在工作时用来解闷的吆喝声后来发展成著名的“川江号子”,成为我国水系音乐的代表;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很多篇章也起源于古人在生产生活中吆喝的一些段子,后经整理,成为中国诗歌的“先驱”。

  由此可见,很多了不起的文化都和吆喝有关,就连尽人皆知的“广告”一词,它来源于拉丁文中的“大喊大叫”——其实不也是吆喝吗!因此,市井的吆喝声虽然渐行渐远,但我们还是希望其中的精华不仅仅活在相声里,留在记忆里,而是像诗歌一样流传下来,传唱开来——卖药糖的吆喝声,让我们看到这希望。

  执笔 宏伟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