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资治沙的徐先英:把这里做成样板工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11:09 兰州晨报

  

捐资治沙的徐先英:把这里做成样板工程

  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副站长徐先英

  把这里做成样板工程本报记者专访捐资治沙项目主持人徐先英

  在2006年12月30日举行的“沙漠盾牌·拯救民勤全球行动”揭碑仪式上,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副站长、捐资治沙项目主持人徐先英代表项目实施单位———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表示,一定要用最先进的理念、最新的技术成果,保质保量完成“沙漠盾牌·拯救民勤全球行动”治沙示范点工程的建设任务,并把该工程建成西北防沙治沙的样板工程。当天,记者就治沙示范点工程项目实施计划对徐先英进行了专访。

  记者:这个项目将依据什么样的设计原则?

  徐先英: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沙漠化发展程度,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综合措施等多方位开展系统连续治理。以荒漠化土地治理的基本原则、风沙物理学和治沙造林学的基本原理为基本出发点,对荒漠化土地类型进行分区,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土地资源;依靠科技力量引进新材料加快治理步伐;因地制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与注重生态效益、保证经济效益并重;开发与治理相结合,以开发促治理,多项治理措施密切配合,合理布局,使其共同发挥作用。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项目区的概况?

  徐先英:项目区处于民勤县境内,确切地说是在甘肃河西走廊东北部,巴丹吉林大沙漠的东南缘,地理位置为:38°34′ N ,102°58′ E 。项目区有着明显的干旱季节,且干季与风季同期,起沙风5m / s ,该地平均年降水量在113.2 mm左右,而蒸发量高达2644mm ,干燥度大于4,平均年沙尘暴日数37d,最大风力11级,属于典型的干旱荒漠气候。地貌以原有流动沙丘与半固定活化沙丘及其丘间地为主,土壤类型以风沙土为主。

  记者:项目实施中将采取哪些手段进行荒漠化治理?

  徐先英:治沙示范点工程预计完成防风固沙260亩的任务。主要是依靠生物措施、化学措施、综合措施多种手段营造防风固沙林带,从而达到防风、固沙、生态多重目的。其中主要包括在项目区设置生态垫10亩,塑料网沙障45亩,麦草沙障60亩,粘土沙障30亩,沥青沙障15亩,高分子固沙剂沙障13亩。然后在设置沙障的沙丘上栽植或补植梭梭、沙拐枣等固沙植物178亩,在丘间低地营造灌木防风林82亩。

  记者:一期工程有没有具体的时间表?

  徐先英:本项目计划2006年至2011年共6年时间完成。计划在项目区实施防风固沙工程2000亩,第一期260亩,第二期500亩,第三期1240亩。2006-2007年完成第一期项目。从12月30日起,该工程一期260亩就已经正式开始治理了。我们预计2007年3月前完成苗圃灌溉,2007年5月前完成生物措施部分,2007年12月进行项目验收。

  相关链接: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及项目主持人简介

  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建于1959年4月3日,是原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在西北五省(区)及内蒙古分设的6个治沙站之一,隶属省林业厅领导。1980年在本站基础上建立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从而成了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永久性试验基地。站区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的民勤西沙窝,面积1200公顷。治沙站现有职工55人,其中中高级科技人员30人,技术工人25人。建站以来,经几代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开发技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获科技成果奖130多项。

  徐先英,研究员,博士生。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副站长,主要从事荒漠化防治工程与技术研究。1985年毕业于内蒙古林学院沙漠治理系,1996-1997年在美国怀俄明大学做访问学者;2003年获北京林业大学荒漠化防治硕士学位;2005年在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攻读博士。先后主持或参加国际合作、国家科技攻关、甘肃省科技攻关及其它项目12项,其中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00年荣获甘肃省首届林业青年科技奖,发表科研论文30篇。

  本报记者刘志广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