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路子”比“正规军”日子好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14:58 新民晚报

  

“野路子”比“正规军”日子好过?

  场景一“班车”随时停车

  去年12月29日晚7时,广东路行人过街地道口。一个挎着小包的中年妇女,不停东张西望,口中念念有词,“宝山、宝山……”“多久走?”“你等一会儿,站边上点。”在人流如织的西藏路人行道上,站了10多个乘客,在静静等待。

  10分钟过去了,中年妇女还在等,“有位子吗?”“肯定有,放心好了。”一对小青年等得有点不耐烦了,嘟哝了一声,“去坐公交吧。”转身就过了地道。

  马路对面的952和952B路,开往宝山的两个方向,此时在交替发车,由于车源充足,后班车都在站里停靠等待,乘客们见到一辆车坐满后,往往就坐上后一班车,确保自己有座位,看起来并不拥挤。

  过了不久,中年妇女打了个“叫车”电话,接着招呼着一个女孩,“你带他们去车站吧。”20多个人浩浩荡荡,沿着广东路,转过云南中路,步行10分钟走到延安东路一公交站点。原来,这女孩是在附近工作的白领,“老板娘很辛苦,那么冷,在外面拉客,现在客人比以前也少多了。”女孩子笑着说,“这车子很方便,直接送我到家门口,坐习惯了。”

  几分钟后,一辆亚星奔驰大客车停在了站点上,黄色沪籍牌照,前面放着“嘉德粮油”的牌子,看起来就像工厂班车。20多个乘客鱼贯而入,和公交车比起来,沙发坐椅,空间宽敞。30分钟不到,车子就过高架,到了宝山,老板娘开始收钱,5元钱一个人,“收了130块钱。”中年妇女向戴眼镜的司机汇报着。

  进入淞宝地区后,根据乘客要求,随时停车,乘客们一个个下车。

  点评:“大客车”载客,性价比相对较高。有需求就有市场,“大客车”的乘客大多是老顾客,为的就是一个方便,可以根据乘客要求随时停车,送到家门口,对图方便的市民来说,很有吸引力。而公交线路比较固定,线路又远离居民区,怎么去要求这些乘客,舍近求远选择公交车?

  场景二“面包车”拉客难

  12月28日晚9时许,上海博物馆门前广场东侧,停着一辆安徽牌照的金杯,一辆辽宁牌照的昌河,一个戴眼镜的男子和一个穿羽绒服的女子,在那里叫唤着,“彭浦、张庙”“彭浦、张庙”。天气很冷,行人稀少,等了10多分钟,才来了两个拎着大包小包的小姑娘,看来是熟客,二话不说就钻到了车里。那个女子踱到了46路公交车终点站,在那里轻声地拉客。46路上乘客很少,车次很多,因此没有人理会她。

  “生意不好啊。”戴眼镜男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去彭浦的人不多。”对面的112路站头上,乘客还是很多,在排队等待。过了30分钟,面包车载着五六个人,悻悻然地开走了。

  点评:下了班累到散架,还要到车站排长龙,排到自己的时候,偏偏还没有位子,晚餐时的心情能好吗?高峰时花一个多小时颠簸回家,个中辛苦,只有上班族心里才清楚。此时,“面包车”就有了生存的空间,但是,“面包车”不安全、不合法、没保障,当“正规军”实力强大时,贪图一时方便的市民,还是会弃暗投明的。

  场景三“摩的”生意不错

  12月27日晨7时30分,112路万里终点站附近。几辆摩托车等在路口,记者刚想要搭载,一个司机说:“定车了,等人。”

  在南京西路附近上班的沈小姐说道:“一大清早,坐公交在路上得花掉1个小时,冬天还要忍受‘闷罐子’车里的异味,坐摩托车只要20多分钟。”当然,乘坐摩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坐完摩托车,脸上全是灰,而且摩托车不安全。”

  12月29日晚9时许,莘庄地铁站南广场和北广场,这边是公交车和出租车,那边是摩托车、三轮车。“警察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句,10多辆摩托车马达轰鸣四处逃窜,开出没两步,发现有人恶作剧,他们又笑着骂骂咧咧回来。不久,一个个接着乘客扬长而去。三轮“黄鱼车”也很受欢迎,一辆车坐两个人,还能放些小行李。

  点评:在内环中环以内,摩托车是最大的“非正规”交通工具,几乎每个轨道交通站点都有它们的身影。摩托车的优点是实惠、快速、永远不会堵车,缺点则是不安全、不雅观,注重安全、讲究风度的人士,往往对它嗤之以鼻。而对注重效率,讲究方便的百姓来说,摩托车是很好的短途接驳交通工具,老百姓对它是又爱又恨。

  场景四“奥托”赚钱较快

  12月28日晚6时许,南汇汽车站附近,一辆辆奥托、QQ“蛰伏”在路口加油站,在步行街东侧,停着一溜出租车,二三辆胆大的小奥托,紧贴着跟在了出租车旁边。

  “那些人(交通执法人员)下班了。”一个操着南汇口音,开着安徽牌照奥托的司机说道,“风声紧,生意还可以,总归有人坐。”几辆出租车,只能停在了路口,招呼着:“拼车,到张江。”在镇里面,正规出租车很难做过这些小奥托。

  12月29日中午1时许,宝山区中心医院门口,停着几辆奥托和一辆出租车,奥托走了两三辆,出租车还没走。

  记者随后坐上一辆四川牌照的奥托车,司机是四川人,在车上摆起了龙门阵,“这里分三种人,第一种,专坐5块钱的车(奥托、QQ等);第二种,哪种车都无所谓;第三种,只坐11块的市区车,坐9块钱郊区出租车都觉得掉价。”

  车子的保险带,始终插不进锁扣,司机笑着说:“坏了。”原来,这是他花1万多买来的二手车。听说记者也有兴趣来开车,他兴奋地介绍说:“很多开正规出租车的司机,没有班头时,也会来开奥托,还有好多正规出租车司机的家属,就是开奥托的,一个月,轻轻松松,3000元是可以赚的。”

  点评:这类小车车况很差,没有安全保障,而且,无法提供正规发票和保障,遇到不法分子漫天要价,吃亏的是消费者自己。这类小车,主要生存于宝山、闵行、南汇等外围地区,以及往来于郊区的各乡镇之间,填补小城镇之间的交通空白地带。车子多、价格便宜,成为这类小车对抗正规出租车的有力武器。

  黑车,是指非法从事商业性营运的机动车辆。去年7月份,上海颁布了《上海市查处车辆非法客运规定》,上述4个场景里的车辆,都属于严打对象。但黑车为什么能在夹缝中顽强生存着呢?

  需求和市场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老百姓选择黑车,不外乎是图方便、求快捷和贪便宜,有需求就有市场,如果没有人坐黑车,自然没有了生存的土壤。上海是座效率之城,生活和工作节奏都排在全国前列,城市的扩容,更是对公共交通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前,闵行区莘松路隧道,交通时常拥堵,但是自从莘北路隧道通车后,问题得到了缓解,一个“摩的”司机感叹说,以前一个上午能拉七八趟去莘庄的,现在只有三四个。

  在莘庄、南汇、奉贤等地,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采取出租车“拼车”,每个人10元到15元,从地铁站送到家门口,因此,黑“面的”、伊维柯的生意,也没有原来好。

  打击和改进

  对于黑车,有关部门一直严厉打击,但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记者在各区域还是轻而易举地发现并搭上黑车。“打黑”到底应该怎么改进呢?

  “看看那些出租车司机的日子还没我们好过。”一个黑车司机的话,道出了郊区出租车公司无法与他们竞争的“秘诀”:“出租车司机每天要交多少份子钱?都给公司赚去了啊。我们是真正的个体户,一个月赚3000多元很轻松。”为什么“野路子”的日子,比“正规军”要好过?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从某种程度上说,黑车是现阶段公共交通布局不周的补充,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小城镇、新建小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市民出行。同时,它也带来很多社会问题,打击黑车不能手软。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公共交通管理部门是否也应该反思:在切实了解市民出行的需求,例如轨道交通到小区的接驳、公交线路的走向等,构建和谐的公共交通体系方面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为什么要给黑车留下生存的土壤?本报记者金恒

  “摩的”拉客乱哄哄图TP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