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救助困难英雄莫让媒体屡立新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15:10 南方网

  7年前,22岁的宜兴大学生舒俊为了抢救同车的两名乘客,脸部、手部多处烧伤。一时间,这位见义勇为的英雄受到了江苏省、无锡市和宜兴市的多次表彰。然而,不久他就被人们所遗忘。7年来,舒俊带着伤残的双手艰难地生活着,找不到工作,找不到爱情。(1月4日《现代快报》)

  “当这样的英雄,代价太大了!”这不仅仅是英雄本人的无奈,恐怕也是更多人的慨叹。“如果再让我遇上这样的事,我会再救人吗?”既然英雄已经“不敢说”了,那作为更多的局外人还会“步之后尘”吗?答案令人害怕。好在这条新闻并没有让我们完全失望,比如记者向宜兴市公安局局长陈国强反映舒俊现在的生活状况时,便得到了陈局长“明天上班后,我会了解一下他具体情况”的表示。舒俊除了对公安局可以期待外,我想这个报道还能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如果有困难英雄不再困难的“后续报道”,我们也可以为英雄松口气。

  其实,这样的由媒体发起的救助英雄的“成功结局”,我们可以信手拈来。2004年2月,吉林市民胡茂东火中救下11人,一年后生活陷入困境,自己有病没钱治,欠下房租风餐露宿街头,11岁正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四处下跪求助。这一情况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3位获救者前往看望,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也“特事特办”,落实了胡茂东父女的户口、低保和医疗问题,街道帮助解决了住房,他们还收到捐款7000多元。对照被报道前的处境,媒体可谓功不可没。

  同样的“功不可没”也改变了爱心大使丛飞父母的生活。每天只吃两顿饭,生病了不敢去看医生,不久前当媒体抖落出这个新闻时,真的让人难以置信。但接下来的事情却又令人欣慰,不但受助者行动起来了,而且政府有关方面也感到了“一次性送房”的不足,加入到了救助的行列。丛飞父母自己无法走出深陷的困境,我们的社会只要“动”一下,再难再急的事情很快一朝破解。只是让人不解的是,如果没有媒体的“先动”,还会有之后的“纷纷行动”吗?

  只要你是真英雄,必然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但这样的认可为何总是昙花一现?短暂的“披红挂彩”之后,他们为啥很快被社会遗忘?尤其是当他们自己成为困难英雄,或者家人深陷绝境时,又为何总是由媒体发出“救助申请”?我看还是我们的政府英雄救助制度缺位所致。政府可以给予英雄及其家庭一次性“重奖”,但“重奖”之后就可以划上圆满的句号了吗?比较“重奖”而言,无论是英雄及其家庭,还是社会上的更多“看客”,真正“中意”的却是“春风潜入夜”的“润物细无声”。只搞“一锤子买卖”,不应该是政府救助体系的重要部分,也不应该是公平社会的所谓对等交换。而政府如此引领社会潮流,民众之间的互助也可能失去方向,本应及时有效的援助很可能变得不合时宜,甚至变成等待媒体“解救”。

  救助困难英雄莫让媒体屡立新功,这不仅是正义的呼唤,英雄的呐喊,同样也是记者的心声。将制度性救助取代一次性救助,不但有长效跟踪体系,更有到位的资金援助和到心的精神援助,这应该是我们政府的题中要义。同时,建立和完善社会性救助体系,将英雄及其家人纳入重点目标,也当是救助之急,公益之切。一句话,媒体无法屡立新功,才是政府之为、社会之幸。(编辑:张音)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