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眼中的大师背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6日00:00 东南早报

  【老伴】

  他始终是我的“老头子”

  昨晨9时,黄奕缺弥留之际,老伴坚持带着大师回到家中。10:30分,大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在郑玉春眼中,无论老伴名气多大,始终是当年去永春演出时的那个热情小伙子,始终是身边相濡以沫的“老头子”。

  55年前,刚刚解放的中国。在泉州市木偶剧团的黄奕缺随团去永春演出。24岁帅小伙的表演非常吸引人,时任班组长陈天恩牵红线,将黄奕缺介绍给了村里的一位姑娘。她就是郑玉春。

  “其实,介绍之前我就认识他的,每次到永春演出,我都特别喜欢看,只是他不认识我。”郑玉春说。

  大师和郑玉春一见钟情,相识后几个月便结婚了。至今郑玉春还记得当时俭朴的婚礼。“他就是这样,一心扑在木偶剧上,其他什么都能省则省。”

  郑玉春掰着指头算算已经和大师成婚55年了。

  “他辛苦了一辈子,五年前终于搬了新家,我想还是让他回到家里,看着他终生喜爱的那些木偶,看看表演一辈子才换来的新家再走。”郑玉春看着照片,眼睛湿了。

  大师离开时,郑玉春最后一次为老伴洗了澡换了衣服。

  【儿子】

  不能和父亲刻木偶头了

  大师共养育了三子一女,昨天小儿子黄建筑含泪说起了和父亲一起雕刻木偶头的情形。

  “我经常跟随父亲雕刻木偶头,可是以后再也不能和父亲一起刻木偶头了。”

  他一挥手:“瞧,橱窗里的都是父子合作的作品。”

  他回忆,父亲最擅长雕刻的木偶头有钟魁、猴、小和尚等等。

  【老友】

  他给了木偶人的灵魂

  泉州天乙打城戏剧团团长吴天乙是大师的老朋友。“我们在1953年就熟识了,当时我在打城戏团,他在木偶剧团,都是兄弟团,互相看表演的,大家成了朋友。”吴天乙回忆称,“后来文革期间,打城戏团停办了,我到了文化馆工作,1979年文革结束后,我调到木偶剧团,没想到跟老朋友黄奕缺办公室挨着办公室。”

  吴天乙称,当时的黄奕缺给他最深的印象就是钻研木偶剧入了迷,整天都在琢磨,无论吃饭或上洗手间脑子里无时无刻都在想着木偶形象,动作的设计等等。他说过,要让木偶跟活人一样。

  木偶是死的,但到了他的手中就活了,有动作、有表情,甚至有性格有脾气。黄奕缺对工艺品最感兴趣,无论到哪里演出都会带回一些工艺品,然后琢磨,将工艺品的精髓融入木偶剧。

  算算,从大师13岁入团拜师,从事木偶剧艺术,至今已近70载。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