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著名木偶大师的艺术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6日00:00 东南早报

  黄奕缺,作为一个“国宝”级的木偶戏表演大师,他和他的木偶戏时常作为泉州的文化名片,向海内外宣传。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为许多国家的首脑、政要、名人表演,充当文化使者。几十年间,他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是许多国际木偶节的嘉宾,使中国的提线木偶名扬四海。从艺60多年来,黄奕缺把自己的心血和智慧都倾注在了小小的木偶人身上,他沉浸于提线木偶的表演、创新之中,使这些小小木偶获得了灵性,获得了经久不衰的舞台生命。

  童年辍学艰辛学艺

  1928年,黄奕缺出生在南安市罗东镇的山区。由于家境贫寒,他只上了小学一年级和四年级,二年级、三年级都没有读过,此后也一直没有机会再好好上课读书了。在他的童年,能看到提线木偶戏班的表演是最快乐的一件事。

  1941年,黄奕缺进入了陈天恩傀儡科班学艺,开始长达五年又四个月的艺徒生涯。当时,黄奕缺13岁,正值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泉州城里经常遭受日本人轰炸,木偶剧团难以在城里正常演出,就转移到农村活动。当时,陈天恩的傀儡科班到黄奕缺的农村老家演出,并招收学徒。

  多年后,黄奕缺仍记得起当时的情形。他说,那天,村里来了3个人,来招学徒。因为家境贫寒,无法继续学业,加之喜欢木偶戏,黄奕缺也去报名了。当时,聪明伶俐的他一下子就被师傅看中了。那个师傅把他叫到旁边说:“你回去,明天自己一个人来。”

  一个月后,黄奕缺跟师傅进了城。多年后,黄奕缺回忆说,抗战时期吃的都是地瓜饭,很不好吃,就放几粒大米在里面,肚子很饿,吃得很多,一顿要吃9碗。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学艺的过程同样并不轻松。要舍得吃苦,早上5点起床,吊嗓子、念剧本、练线功,晚上基本是练曲牌。

  “学艺太苦了,13岁的小孩,手没有力气,一个木偶两三斤重,拿几分钟手就想放下去,师傅用竹板一打,只好又提起来。”不过,为了谋生,也因为真心喜欢,学艺的苦他都受过来了。初期,因为家乡南安口语腔调与泉州话标准音调之间的差异而长时间经历了变腔易调的艰苦磨炼。到18岁黄奕缺出师时,他已经可以和当地著名的木偶戏师傅同台演出。

  改良创新传统木偶

  1951年,黄奕缺学艺的南安罗东傀儡科班解体,黄奕缺返回乡间,弃艺务农。因为当初他学木偶戏是想学得一门手艺,养活自己和母亲。但学了这么多年,只能自己混口饭吃,还是不能养活母亲,他有点灰心。回到老家,黄奕缺上山砍柴,卖禾换米,过着农民生活。其间因有部队来村里买粮食,村民们经常需要印章,他就利用在傀儡科班学得的一点雕刻技术,给村民刻印章,获得一点额外收入。

  1952年,出现了转机。当时,苏联的一个木偶戏专家来访问中国,文化部调了漳州和泉州的木偶戏演员去和黄奕缺交流,并且拍了一部电影《闽南傀儡戏》,泉州的木偶戏因此受到关注。有人就到家里邀请他“出山”重操旧业,黄奕缺心动了。当时,黄奕缺到了泉州木偶剧团,既当演员,又编剧本、画布景,继而刻起木偶头,是剧团里的一个多面手,提线木偶的全才。这时,他开始了对传统木偶的创新改良。

  1953年,他参与排演古典神话剧《张羽煮海》、《三姐下凡》、《宝莲灯》,这时,他对传统的木偶造型提出了质疑。最先的困惑来源于黄奕缺在《三姐下凡》中扮演的一个角色。在这出戏中,黄奕缺扮演童角杨光道,在戏中,这个孩子向父亲哭闹着要母亲,尽管他在表演中动了真情,但线下木偶却无动于衷。经过仔细琢磨,黄奕缺发现,生活中小孩哭闹往往是边擦眼泪边跺脚,可是传统木偶的双脚却怎么也跺不起来,因为传统木偶的双脚是黄麻编的,没有膝关节,僵硬呆板,怎样才能使木偶生动起来呢?

  黄奕缺开始了大胆的改进,他首先用一种泡沫塑料代替麻绳,使木偶的脚不再软绵绵的,接着,他在木偶的双脚又各加一个膝关节,增设相应的线位和提线,操演起来,果然活灵活现。

  后来,在表演《水漫金山》的小沙弥时,他对小沙弥大动手术,拆掉偶人硬邦邦的“肚子”和“肩胛”,在肩头、臀部和双脚增设关节和线位,于是戏中的配角小沙弥成了整出戏最生动逼真、逗人喜爱的“小人物”,成了观众关注的“大角色”。

  金箍棒舞动起来了

  1978年,黄奕缺策划了神话剧《火焰山》的创作、排练并主演孙悟空形象。在这个节目中,他给孙悟空设计了舞金箍棒的动作。之后又创作了反手遮阳,翻、滚等一系列高难动作,并增加了转头线和操作技巧,这在泉州提线木偶的传统线功中是没有的。

  孙悟空这个木偶形象是怎么创新设计出来的呢?黄奕缺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南京看到一个线偶剧团演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居然能转动。他受到了启发,特地到动物园观察猴子和舞台上的猴戏,抓住猴子最典型的动作来设计制作造型、增设线路,以此丰富表演。后来,黄奕缺将这些设计放在《火焰山》中孙悟空的一场戏中:扣住线板,十个指头几乎同时操作,勾、挑、提、抽三十多条线,左手的大拇指还得兼顾眼根线。线下的孙悟空在翻跟斗中腾空而出,落地后转身跃起,单腿站立,火眼金睛

  扫视四方。这个形神兼备的亮相全靠黄奕缺手指间的丝线连续动作在瞬间完成,这一亮相博得满堂喝彩。

  此后,经过反复的试验修改,一个活灵活现的孙悟空出现在黄奕缺的手下,《火焰山》也成了黄奕缺的保留剧目。在一次演出中,有人出了道难题:孙悟空拔根毛可变成一根金箍棒,你能做到吗?当时,黄奕缺没有吭声,演出以后,他就琢磨开了,经过摸索,他真的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没过多久,他表演的孙悟空,竟魔术般伸手往身后摸出一根金光闪闪的金箍棒!观众一时目瞪口呆,继而爆发出阵阵掌声。《火焰山》中孙悟空的形象也在黄奕缺的反复修改中达到了近乎完美的表现。迄今为止,《火焰山》在海内外已排演4000多场。

  独创《驯猴》轰动世界

  1988年,世界木偶联合会十五届年会在日本名古屋举行,邀请黄奕缺表演25分钟的个人节目。尽管木偶戏历来没有个人节目,但黄奕缺还是冥思苦想,经过8个月的努力,他独创了《驯猴》、《钟馗醉酒》等小节目。它们在名古屋一经“亮相”,便引起极大的轰动。黄奕缺成为这次世界性木偶艺术家盛会上最耀眼的人物。

  《驯猴》使国际木偶界的同行们大为折服,“小猴”从此名扬海外。后来,《驯猴》获得了中国文化部的最高奖———文华表演奖和文华舞台美术奖。此后的岁月里,黄奕缺带着小猴走遍了五大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表演了近3000场,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等以及许多国家元首的赞叹。有一次,黄奕缺带这个节目去朝鲜演出,金日成看表演时,还问说是不是把真的猴子带上台来了。

  “因为到国外演出语言不通,我就想出用猴子来表演。它既像木偶又像猴子,会拿东西又会弹琴,木偶就是要让人有意想不到的地方。”黄奕缺后来解释他创作《驯猴》的原因。

  1990年,《驯猴》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将精湛的泉州提线技艺展示在亿万观众的面前。

  1994年,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泉州看完黄奕缺的表演,握住黄奕缺的手,连声说:“木偶绝活、绝活。”

  (本文综合东南广播公司《黄奕缺的木偶人生》等整理而成)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