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相声“青铜时代”已然降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6日06:00 光明网
徐德亮

  相声发展经历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马季和他的追随者最终完成了“相声的大楼”并加上了最后的一块砖,也终结了相声史上的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降临了,相声的艺人和团体们,将在市场上拼个刺刀见红。

  马季的去世结束了相声的一个时代。

  在我看来,相声发展到今天,可以分为三个时代。

  黄金时代:自发幽默的辉煌

  从清代末叶开始,相声从全堂八角鼓的“逗哏”、江湖口技演员的“暗春”等源流发展融合而形成。那个时代有“乾坤始奠”的气象:行业开始形成,演出形式开始固定,各种规矩开始被确立,各宗派或支流都开始发端,一大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节目都具雏形,一个个影响相声历史的风云人物也都纷然登场。

  那时候的相声,完全是自发的,是自我的,是本源的,它们在生活中寻找笑点,用人性的幽默表达对上天的敬畏,那个时代才笼罩着那么辉煌的色彩——那是相声的黄金时代。

  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在历史的苦难中,相声中的笑声也多变成恶意的损人利己或谩骂攻讦,黄金时代由此结束。

  白银时代:侯宝林把手艺变成艺术

  新中国成立之后,有老舍这样既懂相声又有影响力的作家支持,有侯宝林这样既有艺术水平又有远见卓识的艺人实践,相声从低俗丑恶的旧糟粕变成了匕首投枪式的新武器。相声艺人们像普通老百姓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歌颂新生活,讽刺旧时代,用艺术手段委婉地指出“人民内部矛盾”。相声的教育意义被大大的加强,白银时代来临了。那是一个积极向上、热情如火的时代,那也是一个口号横飞的时代。相声中的打哏、骂哏、伦理哏、脏哏、臭哏,被封存起来。所有的相声都是完全干净的,没有一丝一毫脏的地方。

  相声从手艺变成了艺术,侯宝林居功至伟。相声在火焰中获得新生,不但完全与当时的历史要求相吻合,更从北方部分地区走到了全国,变成了全民皆知、全民喜爱的艺术形式。相声在侯宝林的手中,变得庙堂了,而且变得精美了;相声的语言变得更加精练简明,相声的表演变得更加文雅大气。传统段子在他那里,变得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变得完美,变得“不变”。

  马季完成相声的高端转化

  侯宝林完成了相声的自我救赎,但他并未完成相声向更高端的转化,完成这一历史作用的,是侯的徒弟马季。马季更年轻,更有天赋,更容易认同当时的主流思想,从学习条件来说,也比前辈艺人好得多,可供他发展的舞台,也比前辈艺人大得多。因而,马季在相声的历史上,不仅扮演了旗手的角色,更把相声的表演手法和风格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处不胜寒的层面。他让相声更加庙堂化,语言风格愈加“去口语化”,这种发展其实是很多文学艺术的必由之路:来自民间——文人参与——变得高雅——变得高端。无论是马季发端并将之提高到独门独派的歌颂式相声,还是马季其实更擅长的讽刺式相声,在表演风格和语言风格上,都是清爽利落的,在表演中更近似于“朗诵”而非“聊天”。电视兴起之后,这种方式无疑更适合电视的播出,因为它更精练,更“像”电视节目。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给相声带来了远远高于自身应得的声望和身价。

  但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马季本人凭着深厚的传统功底,还能把去口语化的文体演成聊天,或是稍带朗诵味的聊天。但相声的新人们就很难通过学习来掌握与这种语言风格全然相反的聊天式风格。而离开了站在平民中聊天,站在高台上光想着表演是教化不了别人的。相声就是聊天,离开这种风格,相声就不成其为相声,因为它再也不可乐了。此外,对侯宝林时代注重作品主题这个传统,马季谨奉恭行并不遗余力地推广。在很长的时期内,对恶的讽刺和对善的歌颂成为他表演相声的绝对目的。这也使他的相声旗帜鲜明,更容易被观众和媒体接受。但是就像某些哲学体系一样,当路走到尽头的时候,多迈一小步,整个辛辛苦苦搭建起来的体系就会轰然倒塌。当时代已经发展到回归生活本体,即为生活而生活的时候,相声却发展到了只为主题而存在的另一极,因而相声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马季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也见证了相声的衰落。

  马季去世终结白银时代

  我们可以总结道:马季在相声的品质升华和体系构建上,做出了自己的卓越贡献,是他和他的追随者最终完成了“相声的大楼”并加上了最后的一块砖。

  在这座大楼建好的同时,也终结了相声史上的白银时代。马季的去世,更是一种标志。

  或许在此也可以对相声的未来做一展望。市民相声、方言相声、乃至泛相声等等的兴起,可以看作是相声青铜时代的发端。在希腊神话中,这个时代的人民依靠武力满足一切,勇者为王。这一点其实和现在的“市场为王”非常相似。有人看的相声不一定是好相声,但是没人看的相声在这个时代难以成功。相声的艺人和团体们,将在市场上拼个刺刀见红。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