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深圳文化盛事多创新多精品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6日07:00 深圳特区报

  我市文化系统召开总结表彰暨三“十佳”颁奖大会

  2006,深圳文化盛事多创新多精品多

  市领导充分肯定文化系统一年来做出的突出成绩,寄望文化系统今年再立新功

  【本报讯】(记者马璇)2006年是深圳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亮点纷呈的一年,显示出“三多”,盛事多、创新多、精品多。这是记者从昨天召开的市文化系统2006年工作总结表彰暨三“十佳”颁奖大会上获悉的。2006年度“十佳文化盛事奖”、“十佳文化创新奖”、“十佳文艺精品组织奖”和“年度文化特别奖”昨天正式诞生(见附表),其中第二届文博会项目荣获“年度文化特别奖”。

  副市长闫小培和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为获奖项目颁奖。闫小培代表市政府向全市文化系统一年来所做出的突出成绩表示肯定与感谢,并寄望文化系统在新的一年当中,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市民和劳务工的文化权利的保障程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促进体系,在文化安全、文化创新方面再立新功。

  盛事多,文化成果惠及群众

  文博会、读书月、外来青工文化节、中国(深圳)合唱节、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深圳指挥比赛、深圳粤剧节……2006年,深圳成功举办多项重大文化活动,影响力已经突破市内,辐射广东乃至全国,让文化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深圳作为一座年轻城市的文化形象和文化魅力。

  2006年,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市民特别是劳务工文化权利的实现。体现在:全市艺术展演、讲座更加丰富,坚持文化进社区、下工厂、进校园、进军营,全年共举办演出2348场,展览2210场,参演人数近4万人次,观众500多万人次;电影发行中心率先使用数字流动电影放映设备,全年共放映公益电影5469场,观众465万人次。

  针对劳务工、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众的文化服务全面提升。启动实施劳务工文化服务工程,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在六区的大工业区中分别设置了1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劳务工服务点、6个流动图书馆。

  创新多,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十佳文化创新奖”,件件有新意,个个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研究填补了国内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领域的学术空白,有线数字电视转换使我市获得了“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示范城市”荣誉称号……

  在文化创新旗帜的引领下,我市特色文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两城一都一基地”建设不断深入,培育出城市文化品牌,为推进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作出了努力。

  图书馆之城顺利完成了前3年实施规划,目前深圳共拥有各级公共图书馆近600个,每1.5万人拥有了一个社区图书馆,全市公共图书馆纸质藏书总量超过1000万册,《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6-2010)五年规划》即将出台;钢琴之城方面,成功举办了“2006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这是经国家正式批准的三大国际钢琴赛事之一,也是国内首个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设计之都方面,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创意十二月”系列活动,27项主题活动营造出创新设计的浓郁氛围;动漫基地建设方面,已有37家动漫画企业入驻“怡景动漫画产业基地”,该基地还被授予“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牌匾,深圳动漫精品生产也频创佳绩。

  深圳创造的原创精品在国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型梵呗交响诗乐《神州和乐》,童话音乐剧《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艺精品已经走出深圳;由但昭义教授率弟子为主力的“深圳少年钢琴家全国巡回演出”在东北、西南、江苏等省市巡演获得成功,影响广泛。

  一年来,我市文艺精品硕果累累,捷报频传。总计全年宣传文化系统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49项,其中国际级26项,国家级152项,省级171项。精品作为文化水准的重要标志,精品生产的良好状况反映了深圳这座城市正在不断增长文化积累。

  文化产业实力增强

  在成功举办第二届文博会的基础上,2006年我市文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强。体现在:

  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音像市场步入健康轨道,全市音像连锁经营企业达到8家,市场份额达到40%以上,为倡导正版夯实基础;演艺市场不断繁荣。

  广播影视业收入大幅增长。2006年全市广播影视产业收入达20.2亿元。

  出版印刷发行业继续做大做强。其中印刷业实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印刷企业达到2232家,工业生产总值288.75亿元。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