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奏响和谐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6日08:47 红网-湖南日报

  

新农村奏响和谐曲

  韶山市抓住红色旅游的机遇,以生态家园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本报记者罗新国摄

  本报记者张尚武

  2006年在丰收的喜悦里画上了句号。省农办主任陈吉芳代表涉农部门,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向省委报告:一年来,我省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推进,堪称开局良好。

  这一年,是我省解决农民行路、上学、就医难问题工作最扎实、投入最多的一年;这一年,也是我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最明显、效果最好、农民最满意的一年……回眸过去一年,三湘大地添新景,新农村奏响和谐曲。

  “六新”数字见和谐

  2006年开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在全省农村工作会上提出,新农村建设贵在一个“新”字,难在一个“新”字,要努力实现“六新”。一年过去了,“六新”实现得怎么样?

  农民收入有新的明显增加。据初步统计,预计全省农民2006年人均纯收入3380元,实际增长6%以上;种养、加工增值与劳务工资构成了农民增收的三大主要来源。

  农村基础设施有新的明显改善。预计全省2006年新建农村公路2.3万公里;水利建设完工55万处,农业综合开发改良中低产田100万亩,全省解决21万人的饮水困难;一、二期农网改造基本完成;新建沼气池15万个,农村环境大改观。

  农村社会事业有新的明显发展。全省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364所,享受“两免一补”的学生达600多万人次;建设乡镇卫生院606所,建村卫生室4600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43个县(市、区)的1857万农民,86个县(市)建立起农村低保制度,改扩建敬老院300所;农村通讯、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取得新成效。

  农村改革有新的明显进展。19个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市撤并乡镇138个,撤并建制村772个,成功分流干部6700多人;粮食流通体制、国有林场体制、农村金融、户籍制度等改革稳步推进。

  农村现代文明有新的明显进步。全省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配强村支部班子,搞好村民自治,完善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开展普法教育和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乡风文明。

  农民素质有新的明显提高。通过“阳光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农民140多万人,70%以上实现转移就业,劳务收入比上年增加93亿元。

  “六新”昭示,新农村建设开局之年,基础设施向农村更快延伸,公共社会事业加快向农村覆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活力。这一切的背后,正是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对农民“少取、多予、放活”方针的落实体现。2006年我省财政支农资金比上年增长三成,达到47个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生产发展促和谐

  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2006年我省依然取得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开局。

  早稻收割时节,“碧利斯”突袭湘南,台风带来罕见的强降水,冲走牲畜,损毁庄稼。省主要领导赶赴一线,指导抗灾救灾。水灾一过,在全省支持下,湘南灾区就掀起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高潮。住房倒了再建新房,断裂的道路又修通了,冲毁的田垄又恢复了。省农业厅指导灾区抢种晚稻,直播“倒种春”,改种秋玉米,一度惨不忍睹的水冲田垄很快又变得绿油油。省农业厅也用上了“倒逼法”,粮食增产目标不动摇,减去受灾的,其他主产粮县(市、区)加码夺丰收。他们推广超级稻,组装高产技术,开展生产竞赛,终于实现了粮食比上年增产的目标。

  市场风险凸现于生猪。上半年猪价下跌,一批养猪户亏损严重。省畜牧部门引导养猪户在价格低谷汰劣补优,改良生猪品种。下半年猪肉价格上涨,全省养殖户迅速补栏填栏,扩大生产规模,确保全年生猪出栏数和效益都维持了平稳发展。

  一个粮,一个猪,在自然与市场风险面前,取得佳绩,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大局。

  金秋十月,北京农交会上,君山、舜华、老爹等50个“湘字号”精品风靡京城,有机茶、胚芽米、精茶油、风味鱼签下20个亿的销售订单,显示出我省农业产业化已成“气候”。依托龙头企业,优质稻、茶叶、蔬菜、水果、肉奶、水产等优势农产品连片成带发展。洞庭湖区优质稻带、雪峰山区生态稻带,沿107国道的外销生猪带,环洞庭湖特种水产带,湘南脐橙、湘中蜜柑、湘西椪柑带,长株潭城郊高效蔬菜带,绵延数十万上百万亩,带动了“一村一品”上规模。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我省300多万农户“手持订单,种养不愁”,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创建新农村的美好生活。

  “千村示范”绘和谐

  2006年,省政府启动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工程。启动之时,省里的决策者不无担忧,如果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只偏重示范点,难免沦为“新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务必“始于群众需求,终于群众满意”。为此,在示范点的选择上,明确每个县既要有先进示范村,也要有条件一般的村,要让周边村看得见、学得到。一年来,全省落实的1211个示范村,原本家底殷实的富裕村仅占1/3。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示范村编制发展规划,注意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并经所有户主签字后,规划方生效,充分尊重了民意;在修路、旧房改造、建沼气池等方面,政府不再“唱独角戏”,而是实行“以奖代扶”,激励村民自愿投资投劳,凸显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一年来,各示范村积极探索前行,富裕村有富裕村的搞法,条件差一点的村也有自己的“套路”。

  浏阳市沙龙村靠花炮产业较为富裕。一年内,村里崛起农民别墅“一条街”,村民只要交3万多元即可入住。既兴花炮产业,也不忘固本强农。2006年,村里从花炮产业积累中拿出300万元,兴修标准渠道7公里,从省农科院请来蔬菜专家,对600多户菜农进行培训,每亩大棚蔬菜年纯收入提高到6000多元。

  张家界市永定区郝坪村基础相对较差。村民在四周山腰栽椪柑,山顶发展生态林,把山下1000多亩稻田也改种葡萄、梨、水蜜桃。列入示范村后,村委会第一件事就是成立果品专业协会,统一组织销售,时令鲜果销到了长沙、广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跃过5000元。

  “不图表面好看,要让村民实惠”、“硬件达标易,软件达标难”、“不敢奢望速成,只求年有寸进”,一个又一个示范村的当家人时刻自我警醒,一步一个脚印,打造着新农村的和谐。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