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算算教育投入这本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6日10:07 东方网

  2006年12月31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刊登了由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公告显示,200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82%,比2004年的2.79%增加了0.03个百分点,但是与法定的4%相比仍然还有一定的距离,低于2000年的2.87%。

  关于国家教育投入的比例,现在有据可查的是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上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该达到4%;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即教育投入要做到三个增长。遗憾的是,2005年,11个省区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相比,呈负增长,负增长最多的省竟然达57.19%。这些负增长的地方,既有经济欠发达的省区,也有经济非常发达的省区。特别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从1993年定下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以来,这个教育投入目标就从来没有达到过,不少年份教育投入还呈负增长。当然,即使实现了4%的法定教育投入目标,我们的教育投入与世界5.1%的平均水平,也相去甚远。

  如何解释教育投入不足的现状呢?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财力确实捉襟见肘,需要用钱的地方也很多。然而,比我们穷得多的国家,教育投入比例也远远高于我们。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说,全球190多个国家中有170多个国家已经实现了免费的义务教育,亚洲绝大部分国家,包括人均GDP只有中国三分之一的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都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在此情况下,穷还是教育投入不足的理由吗?再说,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地方,谁敢说自己的钱多到用不完的程度呢?在财力恒定的情况下,一个部门、一个领域用钱多了,必然要缩减另一个部门、另一个领域的资金支出。所以,钱不够花是绝对的,关键看怎么花钱。如何支配有限的财力,不仅反映了不同事业、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在财政支配者心目中的地位,也反映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人们看到,有的地方在购置小汽车、公款吃喝、公款旅游,修建大马路大广场、盖豪华办公楼时,热情之高,出手之阔绰令人乍舌。可见,教育长期投入目标屡屡落空、长期达不到法定投入要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教育重视不够。

  如今,人们常常引用的一组数字是:2004年,全国用于公款吃喝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的开支共计高达7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公车消费3000亿,吃喝、出国各2000亿。我们不妨计算一下: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82321亿元。如果教育投入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是1823.21亿元。若其中的1/3用于高等教育,以目前每年大专院校在校学生2300万、每人每年6000元学费计算,大学学费大约可以减半;若其中的1/3用于义务教育,以2005年全国中小学在校生17079.01万人、每人每年交350元杂费计算,则全国中小学生的杂费都可以免除;若其中的1/3用于高中阶段教育,以2005年全国高中阶段学校在校学生4030.95万人、每人每年1500元学费计算,则全国高中阶段学校学生的学费也可以免除。也就是说,只要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一个百分点,那么,全国中小学生就可以实现全免费教育。倘若7000亿元“三公”消费能削减一半,并用于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一定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更重要的是,增加教育投入会使整个社会的面貌随之发生变化。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发布的《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乡贫困人群中,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有孩子要读书”,在中国农村家庭中,子女教育开支占了家庭收入的32.6%;而在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这个指数分别为25.9%和23.3%。可见,如果政府的教育投入增加了,老百姓的教育负担减轻了,群众教育支出方面节省下来的钱,可以用于扩大日常消费,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当然,平民子弟接受高质量教育后,不仅能使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也可以让更多底层民众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如此一本万利的教育投入与产出帐,我们怎么就算不好?


作者:丁仁能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