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的歌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6日11:10 上海青年报

  ■文/王晓云

  以前在家乡,总听人谈到江南,说江南就是浙江和江苏。而当我来到上海,却经常听到苏北这个名词,这名词绚烂而阳光,在上海具有特殊的意义。

  然而我要说的苏北,却不是指苏北那个地方,而是指一位文友,他的名字叫苏北,名字虽不是地名,却带给我们苏北空气一样的感觉。

  2006年12月,空气中有些清寒,也有些潮湿的氛围,苏北在安徽绩溪对我们发言,说这里的山水也很美,你们可来看看。于是就这样,离开上海,迤逦苏南,穿越苏北,到达一样是人杰地灵的安徽。原来,苏北是安徽人,可他写的文字,却穿越安徽,穿越苏北,到达了大江内外祖国各地。苏北是位散文家,他说他散文所受濡染的源头来自苏北大家:汪曾祺。那是非常亲切的故地描述,我曾特意仔细拜读过汪曾祺的散文,在那里,苏北高邮,汪老先生早已离开,却在北京阔直的北方胡同写着南方端午节的粽子,炒小萝卜,苋菜、高邮红蛋,十二红,那里有种浓郁的故园情怀,生活况味,虽文字短小,然意趣辽远。多年后苏北的文字也得其真传。

  我喜欢苏北的文字,他总是不紧不慢,像怀着忧伤的少年,虽忧郁,却带着内心蓬勃的阳光。其实很多人都说,散文是真正能代表人意趣的东西,它难以隐瞒那壮怀的激烈和温柔的沉湎,就如同我们在报纸写文,为的是和读者交心,为的是慨然表述我们内心相通的一种情感。告诉童年,那共同的记忆,告诉少年,那飞逝的流金岁月。散文是种记忆和感觉,它遍含人世的温暖。就像苏北总在文中说,他那时是少年,来到小小乡镇信用社工作,外表平静百无聊赖的生活,点钞是工作技能的一种表现,而业余不过是练练哑铃,吊吊双杠。但故事就这样来了,有同事张章二女,不自觉就起了是非,又离开这里,遭遇莫可名状的初恋,那70年代特有的食品站里工作美若天仙的小媛,啊,那记忆里模糊难忘的事都融合在苏北的散文集《像鱼一样游弋的文字》。在那里,我们很容易看到获奖电影《孔雀》里生活的场景,在那里,文革末期,正是作者迷惘而烂漫的童年时光。

  有个文字圈,有大家都很喜欢的文字交流的渠道,这种交流有时看起来是那样微不足道,可是内底却有一种永恒的时光留驻的效用。就像日新月异的上海,虽每日新闻喧腾,但老百姓一样要关注他们平常日子的心灵,他们的痛苦、爱戴和怀念,他们的衣服、车辆、粮食和蔬菜,甚至养的小猫小狗。这种日常,就像张爱玲在那个时代写的《公寓生活记趣》,写的《更衣记》,还有小文章《红萝卜》等等。

  而苏北也是这样,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用他不屈的不知疲倦的笔,写着安徽,写着苏北,写着上海。那些少年的愁,童年的拙,中年的惑,还有永远永远一个热爱文字人心灵的歌唱。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