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纱罗织造工艺常州复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6日11:28 常州日报

  

古纱罗织造工艺常州复兴
“自从去年9月份从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载誉归来后,雅戈尔等国内著名的服装生产企业纷纷与我们联系,希望能合作生产高档时装。”说这番话时,潘中明颇有些自豪。

  这些在业界呼风唤雨的“巨头”们之所以主动向纺织服装界的小弟弟——常州浩华伸出橄榄枝的理由是,经过近二十年的孜孜努力,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后期,流行于春秋,兴于汉,盛于唐宋,却在近现代濒临失传的纱罗织造工艺在常州浩华终得复兴。

  常州纱罗叫响国际时装界

  事实上,早在唐宋时期,常州织造的“透额罗”、“晋陵绢”就是当时的“世界一线品牌”,因其价格昂贵,只有皇宫贵族才穿戴得起;又因其轻薄飘逸,成为美人佳丽的最爱。业内曾有“常上天”之说,意思是,要寻找上等纱罗,应到常州、上海、天津。但因其生产成本高昂、工艺复杂而逐渐淡出市场。

  近现代人对纱罗的认识几乎都来自古诗词或小说中。比如宋代女词人周紫芝所述——“和气吹凉到枕边,薄纱如雾又如烟”;《红楼梦》里对纱罗的描写最直接——“那个软烟罗只有四种颜色:一样雨过春,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

  传说中的纱罗究竟什么样?

  在浩华,潘中明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研发成果。从外观上看,纱罗孔多料薄,光彩悦目,色泽千变万化,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朦胧美。手感上,柔软轻盈,细腻滑爽。剪裁出的时装超凡脱俗,高贵典雅。

  常州浩华织造的纱罗一夜叫响国内外时装界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2006年5月,经人介绍,潘中明与国内纺织服装业专家、青岛大学副校长汪黎明共进晚餐,席间,潘拿出了浩华织造的纱罗样品,“这是几近失传的纱罗啊”,汪黎明慧眼识宝。

  在汪的举荐下,由潘中明提供1000米纱罗面料,著名服装设计师刘涛设计制作了80套取名“纱罗佳人”的高档女装参加于2006年9月1日举行的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令潘倍感骄傲的是,以前时装周都是由国外设计师用进口面料设计的时装作为首场秀。此次,组委会决定由中国设计师用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纱罗面料设计的时装作为开幕式首场时装秀——纱罗征服了组委会所有成员。

  “山东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中国纺织服装协会秘书长等高级官员,国内外纺织服装界高端人物还有百余家媒体参加了首场时装秀。”短短40分钟的展示,纱罗以其轻薄滑爽、透亮挺括、立体感极强、尊贵典雅赢得了现场每个人的交口称赞。

  曾经默默无闻的浩华纱罗在国内纺织界迅速脱颖而出。9月,浩华纱罗获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金奖。10月被中国流行面料(FabricsChina)定为2007-2008向国际市场推介的流行面料,中国纺织科学院将浩华选为中国纺织产品开发基地。11月,中国棉纺织协会破格吸纳浩华为会员,同月,浩华纱罗被评为常州知名品牌。12月,中国牛仔布专业委员会评定“纱罗牛仔”为“创新设计奖”,填补了我国织物组织空白。纱罗的产业化之惑

  20年前跨进纺织行业至今,潘中明在“日出万匹,经纬天下”的湖塘镇纺织圈内被尊称为“老法师”。“除了琢磨织机就是琢磨面料,没有其他爱好。”周围的人这样评价潘。

  潘中明与纱罗结缘实属偶然。2002年,潘中明到浙江某纺织市场考察,无意间看到一种叫纱罗绞综的装置。“干了十几年纺织,从来没见过”,几经周折,潘中明在诸暨找到了以前闻所未闻的纱罗,并买了60米拿回来研究。此后,潘频繁往返于常州与浙江纺织市场之间,购买纱罗绞综装置,改造织机,试验,不成功,再试验……

  2003年7月,潘中明终于成功生产出第一尺纱罗。此后,潘中明一发而不可收,经他不断改进的纱罗绞综装置、塑钢绞综装置等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发明专利和实用专利,生产出的印花纱罗、泡泡纱罗、扎染纱罗、涤棉纱罗等也先后获得外观专利。

  目前,全国能够生产纱罗的纺织企业仅五六家,其中完全能解决织造工艺和原材料难题的仅浩华一家。“目前纱罗的国家标准参照的是我们企业标准。”

  潘向记者透露他的设想:浩华将会把市场布局第一只棋子锁定北京,走高端路线,创自己的品牌。去年底,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服装专业协会引荐,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曾凤飞、吴海燕已与常州浩华纺织有限公司达成意向。随着两位设计大师的加盟,千年前曾代表中国织造工艺水平的纱罗将有望再次向世界展示其迷人魅力。本报记者姜玉涛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