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网之灾"让亚太很难受 地震暴露网络技术脆弱(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6日13:47 中国新闻网

  这次断网也无形中成为许多跨国企业的试金石,在断网最严重的几天内,MSN在东亚几近瘫痪,而谷歌的电子邮件业务却大体正常,这和后者在中国本土安装服务器有关。由于断网,许多北美杀毒软件公司无法及时更新亚太用户的病毒库,这将给它们日后的亚太业务带来一定消极影响。对微软此番的拙劣表现,近日的北美媒体和互联网也议论纷纷,有人尖锐指出,既然MSN的应对如此之差,那么更重要的电脑操作平台安全性自然更可质疑,一旦危机重演,漏洞百出的微软XP和VISTA系统在东亚必将面临无法更新补丁的不设防状态。

  各国媒体都在反思

  对于此次断网造成的巨大冲击,北美各媒体都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加拿大电视台认为,网络使世界变得更小,信息交流变得更快捷,但对网络的依赖也导致一旦发生变故,人们所受到的伤害也将是前所未有的,这次地震是偶发的,但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格局却是必然的,这需要人们认真进行总结与反思;美联社则回顾了东亚和北美间光缆建设的历史,指出由于上世纪末网络泡沫的破裂和人们对近几年网络需求膨胀缺乏预见,导致21世纪以来光缆建设进展缓慢,企业缺乏投资热情,现有光缆脆弱、多隐患,即使不出问题,也将很快达到饱和并产生“正常塞车”的状态。“网络成为全球数亿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总部设在华盛顿的调研机构“日常分析”首席分析师蒂姆•狄龙说,从人际交流到电子商务,网络以特有的方式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网络这种高科技的通信手段却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靠,以海底光缆为例,地震、火山、拖网渔船甚至鲨鱼等都可能对它造成破坏。

  去年12月27日的《国际先驱论坛报》则撰文提出对“互联网美国中心结构”的忧虑,文章指出,虽然亚太各国对网络投入巨大,但并未改变对美国服务器的依赖,不仅如此,网上大多数原始资讯来自美国,大多数域名解析也需绕经美国的“根服务器”,其连接则完全依赖几根脆弱的、穿越危险地震带的光缆,一旦发生问题,则数据不得不绕道传输,导致网络变慢甚至无法访问,并殃及全球范围内其他地区的用户。不过该文也指出,和2001年不同的是,由于各方面高度重视,这次灾害虽重,恢复却不会等待太久。

  还有媒体认为,亚洲地区在通信需求量大幅增加,却没有增设海底光缆,这是导致此次通信大乱的主要原因。因此,亚洲国家需要扩充光缆数量。此次事故发生后,韩国大企业间开始热烈讨论洲际灾害恢复系统。洲际灾害恢复系统是指主电子计算中心和备份中心不要都设置在一个城市或国家,而是把灾害恢复系统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国家。虽然此次事故是由地震引起海底光缆损伤的,但是这让大企业认识到不同种类的灾害都可能引起较大损害。韩国《中央日报》甚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海底光缆能否经得起核攻击?”文章认为,地震打破了网络神话。台湾地震显示出连接全球各地的通信网络是多么脆弱。

  印度“拉提夫新闻”网站的一篇文章表示,光缆通信特别是与美国的通信联系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命脉,但国家经济显然不能仅仅维系在这一条脆弱的光缆上。该文引述印度“互联网服务商协会”秘书帕尔哈的评论称,“印度应该预先做好各种准备来确保光缆的安全可靠,同时也要拥有能够在光缆意外中断后迅速修复或启用备用线路的能力。”与此同时,《印度时报》去年12月28日刊登的一篇消息称,印度国有电信公司已经在考虑铺设额外的光缆线路,以便未雨绸缪,降低通信联系可能被中断的风险。据当地媒体报道,目前“印度硅谷”班加罗尔和最大金融城市孟买均有相应的预备线路与欧美地区保持着联系,但这一次太平洋海底光缆多条线路同时被震断的情况也给印度光缆营运公司敲响了警钟。印度最主要的越洋海底光缆营运商“旗帜电信”的母公司瑞莱恩斯通信表示,增加更多的预备线路、分散印度与外界的联系通道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日本一家公司的技术人员中宽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更值得担心的是,虽然连接太平洋之间的预备光缆也有几条,但是都在马里亚纳海沟里漂浮着,随时都有断裂危险。海底光缆具有可承受50吨重量的能力,但还是没有能够经受住地震的冲击。据日本有关人士透露,海底光缆断裂或损伤原先多发生在浅海地区,主要是因为渔船的拖网所致。为此,日本为了避免光缆事故,在浅海部使用的光缆比深海使用的光缆还要结实。

  “科技经常是脆弱的,克服这种脆弱性最终还是要靠科技。”中国驻泰国大使馆科技处的一位外交官告诉记者,过去没遇到地震破坏海底电缆导致的网络问题,现在出了这个问题,就要利用科技去解决。可以想象,这次的突发事故并不会影响互联网的发展,但会引起我们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网络通信技术会在新的基础上继续朝前走。

  (来源:《环球时报》2007年1月4日)

  [上一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