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故事:重拾自行车旧业好似一个轮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6日15:59 金羊网-羊城晚报

  □本报记者 黄丽娜 实习生 曹斯

  修了20多年摩托车的周老板正在努力寻求新的出路

  “谢谢,慢走!”1月4日,中午12时,周老板送走了今天来店里修自行车的第一位客人———几个星期前,这位在摩托车修理行业中打拼了20多年的师傅,给自己位于广州市龙津西路的店铺挂上了新招牌:志权自行车商店。

  1月4日是广州市禁摩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周老板和往常一样,9时准时来开铺。整个上午都没什么客人,“偶尔进来几个修车的,也就是补补轮胎什么的,今天还没有人来买自行车。”老板娘看着今年的日历,“我们这些过去以修理摩托车为业的人,一直在寻找新出路,想来想去,还是先卖自行车吧。”中午1时,周老板和亲戚梁记正忙碌着清理一些零件,老板娘在招呼两个来看自行车的客人。这时,来了一个收废品的,老板娘把已经打包好的大袋东西拿出去给他。“这是摩托车零件,都是全新的,几千元买回来没用完,现在只能当破烂卖了!”老板娘有些无奈。从去年10月份以来,这已是他们第五次把崭新的摩托车零件当破烂卖了。

  下午2时,店里的人才吃午饭。帮手梁记告诉记者,他们早对这样的用餐时间习以为常,尽管今天没什么生意。

  梁记是店里的帮手,周老板的朋友。“过去我们还请有工人帮忙,由于禁摩,修理店半年前就开始亏本,我们只能辞退他们,梁记是自己人,现在是‘义务劳动’。”老板娘告诉记者。

  趁着吃饭的时间,周老板眉飞色舞地说起了他和摩托车的不解之缘。“我是知青,1979年从韶关仁化回城,到汽车修理厂当了修理工。后来自己在逢源路开了我的第一间摩托车修理店‘志权摩托车修理部’,1998年把店搬到龙津西路这里。”周老板说,他父亲是修自行车的,他从小“耳濡目染”,加上在汽车修理厂的工作经验,当时开摩托车修理店,也算是熟门熟路。

  周老板指着一个摆放在店角落的自行车维修架告诉记者,这是他父亲过去修自行车时用的,年纪比他还大,没想到现在又派上用场了。“父亲修自行车,我修摩托车,现在我又修回自行车,好像是一个循环。”周老板看着车架,若有所思。

  周老板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他生意最好的时候。“当时排队来修车的能排到隔壁五六间店那么远!”周老板仍一脸自豪,“我修过国产车、外国车,包括美国、日本生产的赛车……没什么难得倒我的!”

  周老板自豪地告诉记者,20多年前他就有了第一辆摩托车,“过去,我们买配件、去朋友家,用的都是摩托车,很方便。现在禁摩了,只能骑自行车,去远一点的地方,比如罗冲围那边,就只能坐公共汽车了,真是有些不习惯。”

  下午4时,老板娘在这间做了9年的30多平方米的店里转了一圈:“去年10月份花了6000多元装修的,铺了瓷砖,以前我们修摩托车是水泥地。”老板娘似乎有些担心这笔投资能不能回本,“现在我们也只是尝试一下卖自行车,包括跑车、折叠车,还有装了‘大书架’的载货用自行车,现在是刚刚开始,卖得不是太好。但每天铺租、水电等费用,就要200多元,暂时还是入不敷出。”老板娘说,如果过一段时间生意还是没有好转,他们也只能考虑转行。

  “修摩托车我们做了二十几年,感情当然是有的,但是现在,我们也只能见一步走一步了……”周老板说,禁摩从很大意义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尽管从提出到现在,他们都在努力寻求新的出路,然而要完全适应这一改变,似乎还需要时间。

  

市民故事:重拾自行车旧业好似一个轮回

  图:广州较场西路的这家店还挂着摩配的招牌,店内则早就卖起了自行车。本报记者 朱文海 林桂炎 摄

  (金陵/编制)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