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六成毕业生“宁失业不就业”的深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6日20:00 光明网
王涛

  近日,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对本市高校已就业、未就业的毕业生和即将毕业的在校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一半的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实际收入低于期望值,六成高校毕业生即便毕业时在本市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到基层、偏远地区及中小城市去就业。(12月29日《北京晨报》)

  “宁可失业在城市,不愿就业在基层”,在大学生就业普遍遇到困难的大背景下,如此一幕似乎显得不可理喻。毕竟,按照常理来说,“先就业再择业”无疑才是理性明智的选择,如果“就业”真正成为一名学生安身立命的前提的话,即便从争取一片立足之地的考虑,再不济的就业,再偏远的基层,好歹也是个走入社会、开启事业的起点与机遇,与无所事事的“失业”相比,任何形式的“就业”都应是一个更优的选择。然而何以这“情理之中”,最终却成了“意料之外”?当“即便失业也不愿意参与基层工作”成为六成高校毕业生的选择时,对于这一不合理现象的成因,倒是有探究一番的必要。

  如今的大学毕业生们已是80后的独生一代,娇生惯养,从未吃苦,哪有大学毕业了,反而到偏远地区、基层岗位受罪吃苦的道理。类似的表述虽然对于当代大学生略有不恭,但却也绝非造谣诽谤,但是如果将其作为六成大学生“宁失业不就业”的完全版解释,显然也说不过去。一个简单的道理则是,“就业”本该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成年人不就业按理来说连饭都吃不上,命都保不住,哪有“有业不就”、“有命不要”的道理。因此,毕业生自身的因素作为上述不合理现象的成因之一或许还说得过去,作为原因的全部则难免牵强附会。

  “失业”而无“安身立命”之忧,恐怕才是六成大学生们敢于作出“宁失业不就业”选择的真正原因,而作为城市“失业”大学生们安身立命之后盾的父母、长辈和家庭,恐怕也难辞其咎。某种程度上,“宁愿失业在城市,不愿就业在基层”这一思维虽然更多的产生于毕业生群体,但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父母及家庭却最终成为这一不切实际想法事实上的资助者。君不见,“失业”大学生之所以能够毫无收入却继续安身立命在城市,无论房租、水电、吃喝拉撒样样支付得起,其背后无一不是来自父母和家庭的坚强后盾。从这一角度视之,80后独生一代父母们的撑腰才是六成毕业生“宁失业不就业”的物质基础。

  不过,按照道理,如果城市真的一无是处,基层真的大有发展的话,毕业生们恐怕不会对城市如此青睐有加,却对基层工作避之不及;父母和家庭也不会反过来去资助孩子这一明显非理智的“失业”选择。一定程度上,过度的资源与利好集中于城市和发达地区,而虽然偏远及后发地区在政策上开始受到关注,但是资源与利好的倾斜程度与惠及力度远远不够却依旧是个不争的现实。而城市与偏远地区,城市工作与基层岗位之间存在的有如天壤之别的鸿沟也使得毕业生们看似不合理的选择多了一些合理的成分。

  从“宁愿失业在城市,不愿就业在基层”这一句式,倒是不难想到我们城市发展历程中某个时期,“宁要市区一张床,不要郊区一套房”的状况曾经大有市场,如今,当城市发展的步伐真正将郊区也纳入城市的怀抱,不仅地铁公交便利直达,生活配套不输市区,环境方面甚至还有优势的时候,居住城郊甚至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时尚理念,“宁要市区一张床,不要郊区一套房”的思维方式也自然没了市场。或许,这一历程对于求解当前大学生“宁失业不就业”的问题倒是能有不少启发。或许当偏远地区真正有了可见的发展方向与前景,当基层工作真正是用人唯贤,并确实给予这些年轻人可以预期的职业发展通道时,“宁可失业在城市,不愿就业在基层”的思维也没有理由不成为过去时。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