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别拿“统计部门”给自己脸上“贴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6日20:00 光明网
许贵元

  在年终这个“节骨眼”上,我们发现有许多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纷纷“求助”于统计部门帮忙,然后再通过当地媒体大肆宣扬一番。近期媒体也报道了不少省市有这种现象。

  元旦前夕,一位统计部门的同志向笔者介绍说,入冬以来,市里有许多单位陆续来电、来函或派人联系,要求统计部门‘出面’,协助他们搞一些社会调查和民意测评。有的委托统计部门搞“医德医风”群众满意率调查;也有的专门聘请统计部门搞“行风建设”群众公认度摸底;还有的借用统计部门的名义发布自己的“工作成绩”和“工程进度信息”等。

  然而,这种做法引发的“社会效应”并非理想,甚至招来许多非议。比如,某市卫生部门聘请统计部门对全市35所县(市)区医院进行了一次“医德医风”群众满意率测评,共抽查了7800人的样本,其综合满意率达到99.16%,也可以说基本达到了百分之百。对此群众嘲讽道:“医院这么好,医改就别搞了,和谐社会建成了!”再如,“行风建设”调查的结果也是99.78%。顿时引起轩然大波,有的群众苦不堪言地说:“我们到政府部门去办事,门好进、脸好看、就是好言相待不办事!这样的‘满意率’,你就是说得‘死人能翻身,干鱼能游水’,一棒子打死我也不会相信的!”

  那么,为什么有些单位热衷于“求助”于统计部门呢?因为统计部门发布的信息、推出的数字,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不容得质疑。有些单位和行业就是抓住群众“信任度”和“满意度”较低的现实心理,通过巧用统计部门来强迫群众对自己工作的“认可”和博得社会的“公认”。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相反,还会事与愿违、弄巧成拙,让群众抓住笑谈的“把柄”,影响单位和行业的整体形象。

  话又说回来,统计部门既然受人家的“诚恳委托”和“特殊聘请”,难道就一点也没有“人情统计”的成分和人为“注水”之嫌吗?对此,不仅笔者有怀疑,群众的疑心则更大了。但我们不是在一概否定统计部门的“代劳”,而出自统计部门的“大家好、一片红”的调查结果,与当今的“大气候”和社会背景不够吻合,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为,群众对华而不实、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和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的“假大空”,早已反感至极。由此说来,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尊重民意,发扬民主,服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稳固执政之基和树立良好的形象。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让实打实的工作业绩“说话”;靠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优良的工作作风“见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有利于凝聚民族力量,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添砖加瓦、多做贡献。

  时下,群众对那些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动不动就拿“统计部门”为自己脸上“贴金”的滑稽做法并不“感冒”!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