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何以“解决疑难”靠“中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6日20:00 光明网
严雨龙

  盘点2006年,诸多媒体都选定“民生”一词,为年度十大关键词之列前列。“民生”之流行以致“关键”,缘于各级党政和社会对民生问题的普遍关注。这一年里“民工”、“新农村”、“就医难看病贵”、“房市飚升”、“教育”、“社保”等等,一个个直接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成了舆论热点,关注焦点。由此千家万户百姓人家的难题,得以极大的破解——民工有了温暖、农民享受实惠、患者得到安慰、楼市趋于平稳、教育逐渐公平、社保得以保证------。

  解读民生关键词,我们看到了政策举措与民意民情的直通直接,也感受到了中央的那份焦虑与急切。共产党人“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信念,已经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行动,随风潜入,润物无声。如果要纳入评选的话,这些无疑都是“2006感动中国乃至感动世界”的首选壮举。

  解读民生关键词,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思考。这便是现在各个地方,有关改革、发展的动力、举措,决心信心、行动力度不可谓不强大,敢闯敢干仍然一如既往的强劲。呈现出一派争先恐后、百舸争流的发展势头。然而事关民生的诸如看病就医之类的“小事”,却往往是在中央的果断决策、强力推动下,才有了雷厉风行。这种改革发展上的自我加压、奋力拼搏,与解决问题时的迟缓被动,形成了明显的不和谐。甚至,有关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土地房产宏观调控等等问题,中央都已经重拳出击了,少数地方还会显得无动于衷。为什么一旦涉及“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地方却常常要等靠中央?

  答案是明确的。这个现象的实质说明了正确政绩观与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到位,仍然存在着一个过程,有时可能还会出现反复。有的地方对于以人为本的政绩观发展观,仍然习惯定势地滞留在“要不要”“该不该”的理论认识上,而没有认识到这完全是个实践课题。政策已经转身,而行政行为迟迟难以转变。甚至还有的就被片面的“政绩焦渴”所绑架、裹挟、驱动。

  新的一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好字当头,就是不带问题的发展。“好”的标准是多方面的,但是“百姓人家有个好日子、个人有个好心情、大家有个好环境”应当是贯穿始终的。“快”是好中所求,是排除“万难”的推进,而非绕过问题“跳跃”“跨越”的突飞猛进。

  而且,解决问题的最优选择,便是将问题处理于萌发阶段。这就要求各个“前沿阵地”,自下而上,有着对问题的敏锐、洞察、前瞻性,快速反映,当机立断。否则,等到自上而下地重视,往往错失良机,养痈为患,处理和解决的成本必然倍增。民生问题一般散现在百姓的日常,地域差异性明显,正如“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民生问题一旦成了普遍性突出性的矛盾,民生就成民患。解决民生问题,更显独当一面、执政一方的责任,需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设身处地,脚踏实地,真心实意为民。同时要求对于政绩的考核认定,应尽可能地实行“自下而上”。不妨岁末年初多组织“群众检查团”、“验收组”。

  实现又好又快,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有一股子“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的精神。“等靠”总是简单,“认真”了就会不难。共产党人是最讲认真的。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