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以后谁来当农民”的另一种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7日08:10 中国青年报

  党国英

  看了这篇“网上疾呼”,我的感受是喜大于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大势所趋。

  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必然性

  我国目前有2.5亿左右的农户,耕种了约18亿亩土地,平均每户不到半公顷耕地。依靠这样一个土地面积生产粮食,平均每个农户每年也就能得到3000元左右的收入,而这还要依靠一个好的市场行情和好的气候条件。这样一个收入水平连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都忍受不了,又怎么能吸引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青年农民要找出路,要打工挣钱是再正当不过的事情了。

  农民的这个收入不合理吗?还不能简单地这样说。在半公顷地上种粮食,即使一年两季,农民耗费的工作日也在2~3个月。近年有的地方雇用农民做农活,日工资达到40元左右。这个事实说明,农民收入低是因为就业不充分。有人会说农民还可以养点鸡鸭猪羊,但只要农民有打工挣钱的机会,小规模养殖还不如到市场买肉吃划算,有的农民不搞养殖也是合理的。只要农民能够提高经济规模,具体说是扩大土地经营面积,就可以提高收入水平。在我国一些地方,有的家庭耕作面积到了千亩以上,农民把自己大学毕业的孩子也叫回家务农了。总体上看,说农民收入低有合理性,是因为农民有效劳动时间少;任何地方只要农民“忙”起来了,收入通常就比较可观。但又可以说农民收入低不合理,是因为农民的有效劳动时间少,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怪罪农民,我们的体制破坏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民的自由迁徙受到了限制。

  有人说如果农民搞高附加值农业,例如种植花卉,即使耕作面积小也会挣钱。这话大体不错。但是,这一类农业往往投入比较大,农民如果一窝蜂去搞,市场价格会下降,农民亏得会更厉害。事实上,在我国许多地方,农民在这些领域的收入也不稳定,往往是前几年挣钱多,后几年就不行了。原因是这些领域竞争程度很高,农民进入相对容易,只要农民看见有钱可赚,就大规模进入,价格就被拉下来了。只有一些劳动力比较缺乏的地方,竞争程度比较弱,这些产业才会稳定下来。但比较而言,在高附加值农业中,流通领域赚的钱相对多一些,从事直接种植的农户平均日工资也很难高过打工收益。

  那么,依靠国家补贴农民的办法来提高农民的平均收入又如何?这也要具体分析。补贴是必要的,不过要通过补贴使本来就业不充分的农民能获得与城市平均工资一样的收入,那就会大大降低国家的经济效率,使农业的竞争力下降,使全国人民的食物开支成本大大提高。例如,要让4亿多农村劳动力的收入赶上城市的收入水平,国家的直接补贴每年要在1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差不多是现在直接补贴的300倍左右。相反,如果在农民的经营规模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国家给予农民补贴,不仅花钱少,农户平均获得补贴的绝对数也会大大增加。

  一个坏处与两个好处

  总的说来,现在好的劳动力跑到城市,剩下所谓“素质差”的农民搞农业,有一个坏处和两个好处,但坏处也不像我们想得那么大。劳动力素质差,当然不利于农业发展。但要注意,现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了,劳动强度也大大减轻了,一些老人和妇女有可能承担原来需要强壮劳动力承担的工作。这就是我国这些年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幅度很大的情况下,农业还能不减产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影响产量最大的因素是农产品价格)。

  事实上,别的国家也与我国的情况很类似。大凡有兼业农户,常常是男劳动力在外面兼业,女的在家里操持农活。我访问过一些中国农民,其中有位妇女很幽默,她说改革开放解放了妇女,使男女更加平等,但她比原来更辛苦了——从灶台解放到了田里。这位妇女说这话不完全是苦涩,因为丈夫在外面工作挣钱多,家里收入增加了。最近,我还访问过一位罗马尼亚农村妇女,她的丈夫和三个儿子都在城市做全日制工作,她自己经营了一个2公顷左右的农场,在农忙时靠邻居互助和适当雇外工解决难题。城里的机会和农村的产业,这个家庭都舍不得放弃,结果是妇女在农村,男士在城市。所以说,这个坏事也坏不到哪里去,只是农村妇女更辛苦了。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情。待以后农业条件改善了,农业吸引优秀劳动力的机会也能增加,但这种吸引力也高不过城市。就是在美国,年轻一代也更向往城市生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个好处是明显的。第一,大量劳动力转移之后,有可能使留下的农户能获得更大的土地经营面积,从而提高农业总收入(这种可能性有多大,要看制度设计如何);第二,劳动力转移意味着劳动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国家经济效率提高了,城市经济扩张了,使财政对农业的援助能力也能提高,援助对象可以减少,农民收入的增加也就更容易了。

  总的来说,我们国家现在处于经济结构的大调整过程中,再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有可能使农村人口减少到总人口的20%左右,农业GDP占国家GDP的比重会更低到5%以下,那时,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就稳固了。我个人认为,现在切不可采取逆向调节政策,人为地要大量受高等教育的人到农村务农;也不可把城乡劳动力流动的渠道堵起来。逆向调节政策反而会使农民收入下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我的看法是,国家需要采取更积极的城市化政策,以便为“城市支持乡村、工商反哺农业”创造更好条件。

  如何采取积极的城市化政策?

  我看在一揽子政策措施当中,最重要的是就业政策的改进。有那么多农民想进城,可城市哪有那么多就业岗位呢?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都很难呢!这是人们常常提到的问题。但在我看来,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难,有关方面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样子。国家GDP连年猛增,但就业却越来越难,这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如果技术不变,GDP的增长与就业的增长有一种稳定的比例。我们的技术变化也不至于使得GDP增长的就业弹性低到现在这个样子啊!我看问题出在结构性的缺陷上,与宏观调控关系不大。总不能把GDP增长搞到30%才能解决就业问题吧。按我掌握的资料,如果我们能真正认真实行现有的国家劳动政策,中国可以增加就业岗位3000万个以上。

  现有的劳动力市场调节、监管方面的问题很大。我看到情况是,现在不仅一些私营企业在过度盘剥劳动,连有的国家机关也常常让干部加班而不付标准的加班工资。如果国家再能适当调整收入政策,实行更高的个人收入累进税,就业岗位还会增加。国家大政策是要增加就业,但国家有个部门专门负责人员编制控制,很多机构不能按照需要随时增加雇佣人员。还有,一个不小的大学有一门公共课竟然只有三个教师讲课,他们还有时间搞科研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说我们“吃皇粮”的人多了,我看不能一概而论。比利时“吃皇粮”的人数占到总劳动力的23%左右。关键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而是有了人以后干什么的问题。看看奇瑞汽车的鬼脸设计和奇瑞公司的广告词,一看就知道他的老板和人事部门不仅没有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战略眼光,也舍不得把钱花在对外购买服务上。难怪我们的服务业发展不起来,而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啊!把这些问题回答清楚了,大学生找工作难的问题也许就有了更好的答案。如果大学生找工作容易了,也就不会和农民工争就业岗位了,农民进城也多少会容易一些。当然,就业政策以外其他一些政策也重要,这里不能细说。

  回头再说关于陕西某县的信息。这个信息说明,现在连西部偏远地区的农村劳动力也动起来了,这真是件好事情!过去不是说西北人宁肯饿死也不肯挪窝吗?去年我回了一趟陕西过去插队的村庄,结果真让我高兴。村小学校里只剩了3个学生,常住人口的2/3离开了村庄。在我国一些东部地区,如果没有西部来的农业移民,农业生产已经不能维持了,因为当地农民多数已经从事了非农产业。

  对这样一个趋势,政府有关部门可能很担忧,一些青年学生似乎也很忧虑,但我认为这些忧虑是不必要的。我们低估了我国城市化的潜在可能性。事实上,近几年按官方的统计数字看,每年农村居民净减少1.6%,如果能采取更积极的城市化政策,这个速度还可以继续提高。中国发展的潜在机会还很大,农民收入增长的前景也不可限量,就看国家能不能采取包括就业制度、户籍制度、行政区划制度和土地制度等方面的一揽子深入改革的措施了。当然,积极的城市化政策也不能替代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投入政策,但只要前一种政策有了力度,有了成绩,后一种政策也就容易落实了。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