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购物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7日08:10 中国青年报

  张丽丽

  “看过张柏芝演的《购物狂》吗?我最近也变成了购物狂!”景珊开门见山抛来问题,“我现在每天上班都要在购物网站上溜达,浪费很多时间!”

  景珊是公司白领,25岁,时尚、开朗,又不失严谨。半年前,同事向她介绍了购物网站,让她一发不可收。和一般的购物狂不同,她钟情的都是高科技产品,如MP3、数码相机等。这些东西种类繁多,科技含量高,光各种参数比较就几乎是个“小课题”了。比较完,往往是不相伯仲者甚多。最后,她常常一网打尽,落个心里踏实。可是,这也踏实不了多长时间:买那么多同种的东西有什么用呢?大把的银子就这么花了吗?这些问题让她充满懊悔和内疚。

  “我已经下过很多次决心了,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景珊焦急而无奈地摇头。

  购物是一种发泄

  “能不能告诉我,半年前开始购物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我轻轻地问道。

  “当时我做了个小手术,不能走远路,也不能逛街,这可能促进了我在网上购物。”景珊很配合地跟着思考。

  以前,景珊也喜欢逛街。平时工作忙、压力大,购物是一种放松,但远没有现在这么厉害。那么,是什么让她这半年来特别需要发泄?

  “我也不知道!”景珊自己也十分疑惑。

  “以前除了逛街,还有别的放松办法吗?”我接着探问。

  “健身,但是那段时间不能去。这倒也促进了我总上网。”景珊自言自语地点头。

  事情看起来很简单,身体原因阻断了原来的发泄途径,发展出了新的途径。但是,好像又不那么简单。她的压力到底有多大,使她这么难以自控?为什么单单迷上了网上购物,而不是别的——比如网络游戏?为什么她所迷恋的商品都带有科技含量,而不是女孩通常喜欢的漂亮衣裙?种种疑问缠绕着我,让我感觉这女孩身上还有许多故事需要探索。

  购物是一种“竞争”

  “你刚才讲到工作忙,压力大,能不能告诉我到什么程度呢?”

  “经常加班,一周总要加个两三天。最近的项目压力也挺大,我是新接手,所以付出得更多。”景珊语气平静地回答,但她眉宇间不经意流露出的一些东西让我心动了一下。

  “给我的感觉,你对自己的要求不低。”

  景珊笑了,深吸一口气,“是的,我做事的原则就是要做第一!第二、第三都不值得做。”

  “这个不是‘比较高’,是非常高!”虽然已有准备,但景珊的回答还是让我有些吃惊。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处处第一的要求本身就失去了可行性。能这样说的人不是对自己极为自信,就是背后有着特别的东西。难怪景珊买的东西都那么特别,可能这种争第一、要最好的意识已经渗透到了她生活的各个领域。

  购物是一种爱

  “你从小就是如此吗?”

  “不是,我小时候和现在的差异挺大的。”景珊不好意思地笑了,说原来的她自由散漫,喜欢玩,打网球、画画、下棋无所不精。连高中都是花了大笔赞助费上的,考上大学完全是个意外。

  “上大学后,妈妈说:学习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得凭实力,不像从前拿那些玩的奖那么轻易。所以,我后来就像变了一个人。”她接着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复杂麻烦我就做什么。从大一开始,我就找科研课题来做。大二开始写网页,帮老师写程序。大三到外面去打工。到大四时我已经是很不错的程序员了。但是,找工作的时候,我却选择了财务。一路走来,我似乎都在挑战自己。”

  这个转变让我觉得突兀,妈妈的一句话怎么会带来那么大的改变呢?难道她从前没有说过类似的话来激励景珊吗?我把疑问告诉了景珊。

  “这个要从头讲起……”景珊说还在幼儿园时,父母就离婚了。他们都很忙,总出差。景珊常常是东家住几天、西家住几天,就这样长大了。

  “我父母对我很歉疚,每次见面就给我买礼物。”景珊对此似乎挺满意。

  “这么说,买东西对当时幼小的你来说是一种爱的表达!”我尝试着问。在景珊小时候,购买动作里就蕴涵了一个孩子所需要的亲情和爱,儿时形成的处理问题的模式也会不自觉地延续到成年。

  “我忽然想起,其实我从小到大都有收集新鲜东西的嗜好。”景珊再次不好意思地笑了,“本子、铅笔,有什么新鲜的,我都要买。我妈经常出差,每次都会给我买很多橡皮、卷笔刀之类的东西。”

  购物是一种适应

  我慢慢地体会景珊父母的感觉,其中有爱,也有歉疚和补偿。景珊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们总是尽量满足我的物质要求。比如书包,每次开学,我都有两个。我觉得父母离婚对我好像没什么影响,我从小就是开朗活泼的孩子。”

  “你经历了父母离婚、与父母分离等事件,还能对生活保持积极的态度,说明你的适应能力很强。”我看着景珊,继续共情,也希望她从对回忆的描述中去体察自己全部的感受。

  果然,景珊的眼神闪烁了一下:“也不全是,有时候还是会觉得有些遗憾。我心里总会有个画面:一个小孩快乐地骑在父亲肩头……还有,我特别害怕过年,因为这时候父母两边都会争我。到正月十五了,两个人还要一起算算在谁那里过了几天;上学方面,父母也是争个没完。离婚是他们战争的延续!有时候我觉得婚姻真是件可怕的事,非要把男女两种不同的人放在一起!”景珊越说越气。

  “你目前和男朋友的感觉也是如此吗?”我想探究一下她现在的感情状态。

  “说不好。之前我也谈过恋爱,我恋爱的感觉呢……”她顿了一下,“就像吸血鬼!我觉得对方身上有许多我没有的好东西,就拼命吸,吸完了就没用了。”景珊直率的回答让我吃惊。她接着说:“我有个同学,前一段给父母买结婚30年的礼物,我简直不能想象,3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

  “那么,你在恋爱时有没有体会过爱的感觉,还有对温馨、甜蜜的家的向往呢?”

  她眉毛一扬:“温馨?前一段我有个朋友结婚,也说到这个词。我一直不能理解,一个家有什么温馨的?”景珊依然呈现出非常真实的困惑。

  “你父母给你什么感觉呢?”

  “他们很忙,孩子是个累赘!”景珊语气里没了先前的阳光,多了点阴沉。

  “你没有抱怨过吗?”

  “没有。当时对我来说,有个地方住就不错了!我没有家。这么多年,我感觉自己从来就没融入过任何地方。”景珊的声音在慢慢滑落,“其实,他们即使不离婚也是这样的。我父母都很任性,从来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有一年中秋节,爸爸不回来了,妈妈也在外面聚会,结果是我一个人在家过的。越是重要的节日,我就会越孤单!”

  我脑海里浮现出那个独自对月的小女孩,瘦小孤单的身影充满了落寞和哀怨。难怪景珊不懂“温馨”,难怪景珊不愿意用感情,这个看似倔强的女孩早在年幼时就受了深深的伤。

  我也懂得了景珊说的“不抱怨”和“没有影响”,那不是真的不抱怨,而是不敢和来不及抱怨。她缺乏得太多,以至于没有足够的空间和安全感来感受不公平,表达不满意。她更需要把自己包起来,知足、隔离,这是小景珊迅速适应环境的手段。

  购物是一种补偿

  景珊父母离婚后又分别组织了家庭。妈妈在景珊上小学时再婚,爸爸在景珊上高中时再婚。

  “他们的再婚对你有影响吗?”我感觉自己的内心非常关心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对于人生里的重大变化,她有什么感受?

  “没有影响。我和他们的关系一直挺好的。我刚工作的时候压力大,和我妈一天打好几个电话……这半年少了,我不打她也不打,重心已经不在我身上了,还真让我有点难受。”

  又是半年,景珊的购物狂和这件事有没有关系呢?我回应:“你们每天要通好几个电话,看来你和妈妈的关系很近。”

  “对,我和妈妈相互依恋得很严重。上大学时,我们也是一天打几个电话。”景珊的脸上浮现出一抹甜蜜。

  每天和妈妈通好几个电话,这在大学生里很少见吧!我表示了疑问。

  景珊解释:“那段时期比较特殊,我继父得了重病,后来去世了。妈妈一下子垮了,特别依赖我。我每天帮她上网查资料,打电话安慰她。”

  “妈妈有你真是幸福!”我隐隐觉得景珊和妈妈的关系有些特别。

  “那时候,我是妈妈唯一的依靠。她说我是她的希望,她只要我好好学习,拿奖学金,心里就满足了。那一段,我成熟了许多。从原来比较顽皮,不爱学习,到后来每次考试都是第一……”我终于明白景珊的突然转变从何而来,那是由于妈妈的情感依赖。

  “现在妈妈过得怎样?她和过去有什么不同?”我希望能够进一步证实我的假设。

  “妈妈现在的情绪不错。半年前,别人又给她介绍了一个男朋友,他们处得挺好。”景珊的语气里若有所失。

  “所以妈妈可能没从前那么依靠你了?”我问道。

  “不光如此,她还对我有抱怨,说我就知道工作,对她的关心不够。我觉得这半年我过得晕头转向。从上大学到现在,我都是按照妈妈的意愿拼命学习、工作,力争第一。可她现在却突然变了一个人,不但不支持我,还说我越来越不像女孩子,我原来的目标一下子都不对了……”说到这里,景珊满脸迷茫。

  妈妈自身的遭遇曾经让景珊感觉到了一个爱的机会,为了妈妈的爱,景珊可以完全改变自己,希望能够和妈妈结成她所希望的依恋。而“任性”的妈妈恰恰不了解这些。当困难过去,很快地表现出对女儿的疏离,景珊再一次跌入了儿时的孤单和渴求里。所以,她购物,用最熟悉的方式来补偿她的丧失。而这一次的打击太沉重了,让她不能自控……

  我把我的想法和景珊分享,景珊默默地点头。她神色凝重,但并不惊讶,似乎早就明了一切。

  “我早就在猜测,我现在的状况可能和妈妈有关,但是我不愿意去这么想,我不想再去碰那些东西,我希望永远阳光和快乐地活着!”景珊的语气里透着疲惫,这样的补偿显然已经耗尽了她的能量。

  找回真正的我

  “如果我告诉你,你从小就渴望的爱再也不可能找回来,必须面对现实,你会怎么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童年时期的匮乏是无法弥补的,只有勇敢面对这个看似残忍的结果,你的心才能得到自由,否则就一辈子都会陷入到补偿的怪圈里。

  景珊有些惊愕地看着我,半晌没有回答,看得出她在激烈地挣扎。

  “你愿意去面对现实吗?”我舒缓了些口气,继续追问。

  景珊深深地叹了口气,过了好久,她像下了决心似的说:“我想……我能。”

  “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打算吗?”我轻轻地问。

  “我曾经想过,等我退休的时候,开个小咖啡馆,每天过安静、浪漫的生活。那个时候,我会更像我自己。”景珊说这番话的时候,眼神变得柔和而温暖,看来这真是她内在的渴望。

  我让景珊闭上眼睛,和我一起去做一个叫做“生命幻游”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我带着她一起去拜访未来的景珊,那个景珊已经退休了,在自己的小咖啡馆里煮着咖啡。我让景珊看着她,慢慢地接近她,和她交谈。景珊突然流泪了,她对内心的自我说,要独立地面对人生,懂得享受生活,不要让自己的生命留下太多遗憾。

  “你想到了什么?”我问景珊。

  “我想到了我的人生,我的这二十几年……”景珊泣不成声。

  景珊说她从来没有真正地快乐过,她努力不去理会,但承受不了内心的孤独和渴望。这几年为了妈妈她已经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谁,但是最终她仍然没有留住妈妈的爱。

  我把手轻轻地放在景珊的肩上,感到那些在快乐面具下压抑已久的东西正一点点地冒上来。我知道,这是景珊内在力量增长的标志,因为她终于可以打破延续了那么多年的回避、忽视的模式,开始面对自己真实的感受。这种面对是痛苦的,但也是真实的。

  “你现在有什么打算吗?”待景珊平静下来,我轻轻地问。

  “一时还说不清楚,但是我觉得有许多事情我需要重新思考一下,尤其是对我自己……”景珊慢慢地说着,语气里却透出前所未有的坚定。

  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收到景珊的来信,说她准备去国外读书,然后选择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她说这回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决不能轻易地忽视自己。

  咨询后记

  一个人儿时的匮乏到底可以影响多久?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答案。但是身边的许多事实的确告诉我们,它的影响漫长而深远。我始终都有疑问,难道童年真的那么重要?童年的故事真的讲不完?有过童年伤害的人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吗?直到看到一篇文章说“贫乏是一种心态,而不是事实”,才恍然明白,人们内心的种种纠缠原来都是妄图在填满儿时的那个空洞,却忘了自己已经离那时很远很远,也不再需要那时那刻的所需所想了。

  所以,告别伤害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匮乏、弥补、失败、又匮乏、又弥补、再失败……的圈子里跳出来,承认匮乏,承认过去的不可弥补。这承认也许会很痛,但是它却很真诚。它常常会让你痛哭数场,但是痛哭完了,你就可以前行了,离开那个曾经陪伴你多年的怪圈子,走真正属于你的人生之路。也许真的到了这个时候,你才可以说:我的人生刚刚开始!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