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讲标准 淤泥讲循环 管理讲参与 南汇河道四千五 治理妙招有三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7日09:00 解放日报

  中小河道整治是郊区冬春水利建设重点。记者近日到南汇区采访,发现那里的河道整治很有新意,整治讲标准,淤泥讲循环,管理讲参与,给原先脏乱堵的河道带来了新气象。据了解,从2006年到2008年,该区共有4500多条中小河道需要整治,数量居所有郊区第一。由于方法得当、措施有力,整治顺利推进,成果能够巩固。

  中小河道毛病不少,到底从哪儿下手?以前,施工队都是自由发挥。最近,南汇区水务部门在郊区率先提出了一套技术标准,14个镇的河道整治施工队纷纷以此施工。据了解,这一套技术标准在疏浚、清障、整坡、播绿、管理等方面分别提出了详细要求。比如,在坡度上,标准明确边坡要控制在一定数据范围内,必须尽量平缓,因为越平缓,河岸就越不容易塌方,疏浚周期也相应延长。大团镇河道整治施工队的负责人老徐说,有了技术标准,他们又喜又忧,喜的是有章可循了,忧的是施工更“麻烦”了。比如,他们原来碰到农民的河边菜地或是鱼塘,为了不伤和气,常常会“忽略”过去;但现在,他们不得不去和农民一再协商进行整治,以达到标准提出的每一点要求。

  疏浚河道带来的淤泥如何处理令人伤脑筋。南汇采取循环综合利用的办法,使淤泥变成了抢手货。老港镇有个“水晶宫”地区,约占地4000亩,因地势低、常受涝而远近闻名。今年,附近约70万立方米的淤泥被运到了“水晶宫”,近1000亩的土地甩掉了“洼地”称呼,而且,这片土地的肥力还提高了。除了用来填埋低洼地和废沟,改善粮田与花卉苗木基地的土壤肥力,还可采用围堰囤积的办法将淤泥作为一种资源储备起来,被一些地方和企业大量购买,用于铺筑公路、制造砖瓦等。

  激发农民参与热情,是南汇区建立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的重要一环。原先,河两岸布绿,大多种植草坪、香樟树、桂花树等,不仅购买投入大,养护成本也不小。但如今的一些河道边,桃树、桔树以及其他乡土树种,取代了香樟树等较贵的树种,而苜蓿、马兰头、草头、菊花头等则将取代原来的草坪。如此,不仅购买成本可降低一半,还能做到“零管理”。有关部门提出,他们打算把这些经济作物分块,交给附近的村子或村民管理,作为补偿,收成归其所有。目前,新场镇王桥村黄家港河边已种了1.5公里长的苜蓿草,这是一种很好的牛饲料,收割后可卖到不错的价钱,附近不少村民表示愿意“接管”。

  宝山区最后30口深井功成身退

  120万居民全部喝上自来水

  本报讯 (记者 宋鹏霞 实习生 郭艺珺 通讯员 李春晖)今年元旦,宝山区罗店镇居民朱桂芳高兴不已:“与城里居民一样,我们也喝上了达标自来水。过去10多年,由于使用深井水,家里的热水瓶、烧水壶几个月就积满了水垢。”记者昨天从市北自来水公司获悉:宝山区集约化供水工程率先改造完成,最后30口深井功成身退,全区120万居民全部喝上达标自来水。

  作为全国首个建立城乡集约化供水体制的城市,上海率先打破农村“一村一厂”的自来水供水格局,实施原水统筹供应、水厂规模经营、区域统一调度、服务优质高效的自来水供应方式。过去,宝山区内共有深井65口,当地居民大多使用深井水,每年地下水开采量占到全市30%左右。2004年初,市北自来水公司启动城乡供水集约化工程,采用就近逐步切换、全面接管等方式,将优质、达标自来水送到乡镇居民家中。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到2010年,上海水厂将由目前的179家集约整合为50家左右,每个区县组建1至2个以资产为纽带的自来水公司,归并100个左右的中小水厂;郊区供水企业重组到13家左右,郊区日供水能力将提升至430万立方米,供水水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标准。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