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不是作协的特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7日09:18 南方新闻网

  来论

  昨日贵报专栏景凯旋先生在《作家为何成了沉默的大多数》谈道:这十多年来,中国作家却异样地对诸多社会重大问题少有反应,甚至还不及许多普通网络写手,于是在公共领域,近几年才出现了这样一个写作现象:作家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成了作家。

  与很多不甘沉默的时评人一样,我也曾经主动与作协联系,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员,但是很遗憾的是,有关人士明白告诉我:作协原则上不接受写评论与写时评的人。此时,我才明白作协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存在:沉默的军规。不甘沉默者,经常对时事指点江山者免进。

  进不了作协,并不影响我继续写文章发表在各类报刊上。但是,作协将时评者拒绝在大门之外的做法,对其自身的发展未必就是好事:一则,其使得一批有社会影响的、思维活跃的知识分子,游离在其之外,使其失去了进一步扩大影响的机会;二则,其进人的导向,也捆绑住其会员的手脚,给人一种对公共领域发表评论是不务正业的感觉,从而使得他们不敢对公共事务发言,长此以往,作家们也就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三则,一些不甘寂寞的作家,为了保持对于公共事务的发言权,则远离了作协,在我的时评朋友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人。

  作协中的作家对公共事务的沉默,令人失望,比如去年重庆短信案发生后,我们没有能够听到作协的发言。与言论自由有关的事,作协竟然认为与自己无关了。再比如,武汉作家因一文章被判刑后,在网络上大声呼吁的多是些时评人,作协虽然发言,但是因为久已生疏于公共事务,抓不住问题的关键,而显得那么的微弱。

  并不是我非要加入作协,而是因为在当前行业协会一业一会,缺乏竞争性的情况下,我们不加入作协则别无他往,作协不能进而组织一个评论协会又不可能,同时作协客观上又受国家的委托掌握着一些资源:如进鲁迅文艺学校学习,如发放创作资助等等,这样的公共资源,不用到对于公共事务感兴趣的人身上实在可惜。

  邹云翔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