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集约用地 从“有限”中寻找“无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7日09:21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位于西宁市城北区的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目前已成为西宁的主要工业园区之一。

  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经过三年多的开发建设,依托青藏高原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生物技术、中藏药、高原绿色食品加工项目,目前园区入驻企业已达130户,其中生产型工业企业57户,流通企业73户,已有40户企业建成投产。共引进资金34.8亿元,创利税约5975万元,园区已初步形成资源精深加工、地方特色工业基地,成为我省工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园区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始至终坚持了“集约用地,规模发展,讲求效益”的宗旨,按照坚持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产业结构,严格控制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主线积极运作,实现了节约集约用地的目标。

  生物产业园规划面积6045亩,实际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只有4109.34亩。根据园区可供开发利用土地不多的实际情况,在编制园区总体规划时,园区管委会就充分考虑了节约、集约用地,合理确定用地结构,大力缩短非生产性用地的比例,提高了工业用地比例。到目前为止,基础设施占地约888.7亩,商业服务及住宅用地占296亩,剩余土地均为工业用地,占72%。

  在合理布局与科学规划的引导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业项目的土地利用率,是园区用地的基本准则。因此,他们在开发和使用土地时,做到规划一片、开发一片,使用一片、收获一片,减少土地的闲置和开发的随意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行统一规划,按功能分区,集中布置行政管理及生活服务设施,减少重复建设。在引进项目时,对不符合规划的项目,坚决不予供地。工业项目建设严格按照园区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规划方案进行建设,凡涉及改变土地利用方向、规划、重大布局等原则性修改的,报园区管委会批准;凡未按照批复的规划方案擅自实施的项目一律按违规处理。同时,严格按照“符合园区总体规划,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无污染”的原则,对不符合园区规划的低科技含量项目,特别是污染项目,坚持不予引进。

  现在,园区重点引进了一批生物技术、中藏药、高原绿色食品(保健品)加工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并已形成了以中藏药加工、生物技术、绿色食品加工为主导的优势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竞争力和辐射力快速增强,使园区的土地产出效益达到较好水平。

  为了加强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管理,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园区明确规定,入园企业工业项目用地投资强度不得低于100万元/亩。规定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不得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及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对于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面积的7%。同时,大力推行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对投资额小于500万元的工业项目,规定不单独供地,采取租赁标准化厂房的形式提供经营场所。目前,园区2004年建成的标准化厂房已有4家企业入驻并已投产。建筑密度、容积率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1.5和50%以上。

  “园区走节约、集约用地,高效发展企业的道路,应做好盘活存量用地的文章”。在这样的理念推动下,园区管委会在2004年结合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的同时,对园区内企业用地进行排查,对在6个月内不能按照规划批复进行建设的项目,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对一年内未开工建设的项目,收回闲置土地使用权。到目前为止,共收回11宗项目用地,退出土地390余亩。园区还对部分项目的预留用地进行清理,对近期没有明确投资计划的土地予以收回,为有条件入驻的项目提供了方便。对清理出来的闲置土地,优先安排给那些有资金,有技术的大项目、好项目,避免了土地的再次闲置与浪费。

  “坚持依法出让土地”,成为园区严管土地的一个“规定动作”。他们严格执行《青海省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最低出让标准》,逐步增大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的比重,对经营性项目用地全部以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方式供地。对同一宗地有两个以上的意向用地者,采取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方式供地。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的实施,既提高了地价,增加了土地收益,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珍惜土地的意识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自觉性。(作者:罗绍宏王 莉)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