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辉煌的文学见证 ——读吴国霖长篇小说《丝都寻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7日09:27 南方日报

  新作

  文/谢望新

  历史时时被回忆,也常常被淡化甚至遗忘。而今,曾经百年辉煌的缫丝业,还有什么人提起呢?当掩卷长篇《丝都寻梦》,我感觉到了它的份量与厚重。

  19世纪中后期,发源于南海顺德的缫丝业,是当时支撑萌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六大支柱之一。虽然,曾有过文学乃至影视作品的触及,但可以说,只有《丝都寻梦》的问世,才有了一部文学原创与本质意义上反映缫丝工业文明的作品,才有了承载独特人文观念的完整自梳女形象的出现。这是广东文学创作一个重要题材领域的突破。

  历史不是文学。《丝都寻梦》较成功地完成了对历史的文学转换。

  吴国霖是土生土长的顺德人。他在缫丝厂整整十七年,主要是扮演宣传工作者的角色。正是这个特殊的经历,这份“丝都情结”,作者对缫丝业从兴起、发展直至最后衰落的历史,了如指掌。这里,包含与浸润着历史创造者太多的悲喜剧故事,人性、人伦、人文精神的灿烂和暗影。作者凭借自己的艺术实力,娴熟地剪裁历史,演绎人生。

  文学对历史转换必备的几个主要元素,在这部长篇中都得到较有张力的表现,诸如缫丝业神奇历程中渗透的精神世界、精神方式,人在历史舞台上的站立,珠三角水乡风情民俗的展示等。于是,有了一个叙述商业竞争的好看故事,有了男女主人公梁德诚、何娟绢对历史的付出,他们的一曲爱情牧歌与挽歌。

  《丝都寻梦》的最后出版,也是作者感觉感性及其人生体察经验与理性觉悟互动的成果。仅从直接诉诸文字和完稿,这部小说写作时间竟然横跨25年。当久蓄于心的一部浩茫历史变成长篇小说最初的几万字时,作者再无法将这支笔继续下去,于是有了第一次主动到中山大学的进修;当最终要将此铺洒为洋洋大观的一部长篇时,作者对文学转换历史明显意识到功力不逮,又毫不迟疑地再一次走进中国鲁迅文学院高级班课堂学习。两次理性能力及文学修养的训练提升,作者的写作状态变得从容与主动,甚至带来艺术上的某种游刃自如。

  今日广东文学界,渴望的是驾驭历史、紧扣时代脉搏的大作。南(南海)、番(番禺)、顺(顺德)这块特殊的土地,应该诞生它标志性的历史性的作品。

  研究与认知历史的尤其是当代的中国,不可能回避也不可能不面对“南番顺”。“南番顺”不单是一个地理概念,也不只是经济奇迹的示范地,更由于它体制改革及某些方面的革命,观念的变革,近20几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进步。回看人类自15世纪以来的发展史文明史,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日本、美国曾各自引领着世界的潮流,当代中国成为今天崛起的新兴国家,广东,广东的“南番顺”经济、政治、文化现象,就是一个极微观的缩影与前瞻。这里,也呼唤文学的“南番顺”,写出大作品的“南番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