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辞去“国学大师”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00:12 红网

  季羡林的“国学大师”身份已经在学术界和民间被广泛认可了,作为老一辈学人,他给我们的不仅是传统知识的传承,更是一个时代的学术标志和知识分子人格的集中展现。近日,季老在新出版的《病榻杂记》中写道:“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三顶桂冠便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称号。(1月7日《北京娱乐信报》)

  这些代表学术界至尊荣誉的称号季老毫不保留的辞掉,不得不让我们由衷的景仰。季老固然赢得了自由身,不在名誉的“泡沫”中被束缚,但他同时也把“大师”身份的时代性问题抛给了我们。季老都推掉了“大师”的称号,我们时代还有大师吗?

  这是个被讨论烂了的话题。季老却让我们不得不继续讨论下去。对“国学大师”的呼唤也是社会对当代学术成果和人文精神的期待。可是,当“大师”一称被不断分封和不断置疑时,“大师”的标准就成了问题。而我认为,给“大师”定标准本身就是希望为大师身份进行一种技术上的鉴定,然而在浩如烟海的知识领域里,“大师”身份永远只能是一种人心的认同。

  季老所代表的那一代学人之所以大师辈出,正在于那是一个知识的迅速现代化时期。西学不断涌入的时代背景下,由破而立的文化突围正在为科学、技术、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建立思想上的基础。在这场思想的革命中,各学科领域正需要文化英雄式的人物为之引介西方学科成果并为之建立学科模式。在这一新的“轴心时代”,我们的思想世界被重新架构,而中国的近现代化转身正是由此开始的。

  而在当代,我们的学人正是延续前人的成果进行温和的思想渐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代学人的知识创造更多的是服务性的工作,文化突围的腥风血雨式的思想革命氛围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大众传媒的发达和精英教育的普及也正在将精英知识群体的知识中心地位消解掉,“大师”开宗立派的社会地位不复存在。

  季老身上背负着那么多“大师”的头衔,正是因为“大师”在当代的匮乏,我们便把对“大师”的历史记忆和当下期盼集中投射到了季老这些为数不多的老一辈学人身上。季老推掉了一系列“大师”称号,其实也有一种象征意义:“大师”的时代远去了,“大师”称号留住的只是一种记忆和文化精神的标志。季老不需要“大师”的称号,我们的时代也不需要这个称号。当知识精英由“大写的人”变成“小写的人”时,不仅不是文化知识匮乏的标志,反而更是文化知识走向平民迅速传播的一种表现。

稿源:红网 作者:肖畅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