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禁摩之后相关措施跟上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00:13 红网

  广州市区从今年元旦开始全面“禁摩”。禁摩之后,广州的城市出行配套措施跟上了吗?市民的出行得到有效保障吗?目前的交通情况如何?《南方都市报》这样形容元旦假日后首个工作日的广州交通状况:公交挤,地铁爆,打的难。令人深思。(1月5日中新网)

  看来,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对全面“禁摩”后的变局,还是有些始料不及,准备不足。

  牵一发而动全城,由此而生种种变局。一个系统周全、配套完善的治理方案,不仅包含50万辆摩托车的倾城而出,更要包含由此带来的民众生活提升和基本需求的保证。因此,广州全面禁摩的成败,并不是通过一味严格执法而达到,它有赖于对禁摩背后诸多民生。

  广州市禁摩复禁电动车,据报道至少有180万广州市民出行要受到影响。而目前的公共交通又不能令他们满意。例如,公交车太挤,行驶时间过长,首班车不够早,末班车不够晚等等,而打的成本又太高,不是普通市民天天消费得起的。所以,禁摩后还要落实公交优先政策,加大公交投入,增加车辆,建设快速公交车专用道,使公共交通更加方便、快捷。

  还有,全面“禁摩”,广州十余万搭客维生的摩托仔和摩修摩配人员面临饭碗破碎之虞。影响之切肤,莫过于失去饭碗者之痛,这些人又恰恰是社会的弱者。禁摩之后,政府给他们必要的“救济”是否都落实了?诸如此类,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这是以人为本的为政之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这根链条上,写满的不仅仅是人文关怀,更是政府的责任。

  由此说来,禁摩不仅仅只是交通工具的取缔,其必然会在公共交通、出行安全、行业发展、社会治安、城市就业,乃至市民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没有谁比那些牺牲了自身利益的民众,更盼望一个交通畅达、治安好转的广州的到来。这不仅是广州全面禁摩所描画的城市愿景,更是一次代价不菲的治理尝试所应给予的民众回报。

  城市管理是一门科学。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即便是良策,也需要管理者深思熟虑,对方方面面的问题考虑周到,并一一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政令如法令,铁面无情。但在制定和实施中,却需要为民着想的柔情,采取积极措施,尽量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为政者只有常怀为民、便民、爱民之心,才能使良策良好实施,成为化解城市管理问题的“良药”。

稿源:红网 作者:吴仁寿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