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我们需要海瑞“登高一呼”的声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00:13 红网

  自古以来,老百姓的心目中都有一种“清官情结”。所谓“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古代清官,尽管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海瑞,包拯,于成龙……可中华五千年历史,数官员的数量如同长江浪淘的细沙。所以,清官廉吏,作为长期以来贪官赃吏的对立面,他们自然在老百姓心目中形成了一个被顶礼膜拜的“神圣”形象。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的原因。

  民谚说:“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回看中国的历史,古时绝对是讲究以礼定分,以儒化法的,礼和儒都压在法的上头,拥有特权阶层的人,就自然拥有了大于法的最终的发言权。“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虽然也是我们古时候传下来的,但从古至今的历史上,多数的问罪定案,仍然多数并不以法为准,而是讲究合情、合理、合法,合乎礼。于是,老百姓当时只有依赖清官与侠士维护“公道”;侠士可遇不可求,那就只有栏轿一呼,希望遇到一个清官,以鸣心中之声。

  海瑞一生以刚直不阿名世,人称“南包公”、“海青天”。海瑞的脾气很直,他自号刚峰,其清名更多地来自于他的刚直和较真;他在任上不但决不徇私受贿,并且敢于惩治豪强权贵,连大员胡宗宪的儿子他也敢修理。因为他的刚正不阿,遭到大奸臣严嵩的迫害,被迫反乡。直到严嵩倒台,皇帝又拉海瑞出山,但海瑞看到世宗皇帝迷信道教长生之术,不理朝政,就事先备好棺材,以死上疏,就是著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言词激烈,把皇帝骂了一个狗血淋头,希望皇上“翻然悔悟,日视正朝……洗数十年君道之误!”明王朝当时的整体衰弱,海瑞的努力实际上也就是搬石头砸天,但是,人们记住的也就是他清廉的操守,他为民请愿的硬气,至少让普天百姓感到,哪怕是在贪污腐败盛行的社会中,还是有一些值得慰藉和温暖的东西。

  笔者不由得回想起抗战时期,清涧县一农妇大骂“雷电怎么不把毛泽东击死”,而毛泽东却将农妇接到办公室,听取她的抱怨。最后,对农妇反映的“群众公粮负担过重”等问题全面整改,得到百姓认同。对古人统治者而言,这完全是属于天方夜谈。正如温总理下基层慰问农民时,问农妇熊德明的心愿是什么,熊说就是讨回家里被包工头拖欠的工资。由此可见,百姓不关心GDP,只关心眼前的,实在的,他们只是想让当权者听一听自己心中的声音。

  所有在老百姓心目中担当得起“清官”头衔的人物,他们本身性格,再加上他们那种“铁肩担道义”的精神,往往又令他们四处碰壁。如果海瑞活在当今,肯定会被很多人骂成傻帽。他们要说海瑞那个傻呀,他居然敢冒杀头的危险向皇帝谏言,他还敢向各种权贵们开刀。得罪了上司,还不得吃不了兜着走?宋朝有民谚“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谁不想当官?海瑞那样跟领导对着干,不是主动不要自己的乌纱帽吗?……但是不知这些骂海瑞的人想过没有,海瑞上书的“声音”,实际上就是代表了中国千年来深厚的道德涵养,它是一种主动寻求悲剧诞生的制度根源,为新的社会变革提供历史鉴镜和精神资源的力量。哪怕这种力量在大多数时候只是如星星之火一样,只能够照亮自己和自己身边的那点立锥之地,但正如很多文艺作品都在树立清官形象一样,可见清官身上,寄托了老百姓太多的希望和期待。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老百姓的嘴巴终究是堵不住的。而俗言时势造英雄,或许愈是时处兵荒马乱愈能以尖锐的方式成就大侠客或者大反派,而现在,“海青天”仿若久远年代里的一个悲壮的神话。铁肩青天人已矣,唯留刚音在人间。相信,在老百姓的心里,仍然记得他是为民“登高一呼”的典型代表,也仍然在盼望社会能够不断涌现出新的“海青天”喊出民众的声音。

稿源:红网 作者:姚於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