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能以国际惯例拒绝国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08:47 西部商报

  本报评论员高永峰

  将于今年1月举行的江西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路面设备招标,涉及政府采购约3000万元。根据该项目招标公告,此次政府采购的绝大多数路面设备必须是“洋品牌”。负责组织此次采购事宜的江西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机务处处长陈雪飞表示,本次设备采购完全是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拒绝国产品牌的设备,主要原因是国产品牌虽价格低廉,但质量不过关。

  前不久,我们刚为浙江省工商局火烧不合格的欧洲进口知名品牌鞋喝过彩,因为它让我们扬眉吐气,撕下了洋品牌的西方遮羞布。浙江那边刚烧完洋货,这边厢江西就出现了诋毁国产品牌,笑迎洋品牌的招标事件。这让我们再次冷静地思考“国货当自强”的呼声中国货的恶劣生存环境。一句“国际惯例”就把国产品牌噎得瞠目结舌,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地方仍在盛行的买办思维有多大的市场。

  “国际惯例”概念的大面积推行乃是与国际接轨大背景下的产物,接轨的目的不是要自废武功,而是要强身健体,壮大自己。因此,绝对不会有这样一种“国际惯例”,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制约本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当初有原则地加入WTO也是出于变被动为主动,从受制于规则到获得规则话语权的考虑。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别人强加于我们,而我们又要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改变,而不能让“国际惯例”束手束脚。

  在江西高等级公路管理局的政府招标中冒出的这个李鬼式“国际惯例”,最大的特点是醉心于洋品牌事业的壮大,全无半点国家利益观念,这跟19世纪中叶兴起,20世纪中叶前绝迹的洋买办有何两样?买办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指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和经理人。买办思维随着买办的兴起应运而生,其要点简单说就是“只要有钱,有利,我就是中间人”。

  国产品牌要想走出国门,需要在国内获得充分的发展壮大空间,具体到筑路设备制造业,就应该允许其多多参与国家路网建设,分享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这点在有关政府采购法规中也是有明确规定的。江西省高管局的做法恰恰剥夺了国产品牌的发展机会,发挥了一个洋买办想起而起不到的作用。正是太多这样的买办思维横亘在中国大地,才使得一些国产品牌在自己的土地上难获舞台。

  一分为二地说,在某些行业某些领域内确实存在关键技术设备差强人意的地方,但我们更要看到建国以来,特别是近20多年来中国科技生产的发展进步,这其中包括了多少中国人励精图治,披荆斩棘的创业艰辛,中国人自己不义无反顾地支持自己的民族工业,谁来支持?

  谁都知道政府采购是一块很大的“蛋糕”,国内外企业都想分得一杯羹。很多资料显示,国外企业在华的公关费数额庞大,除了要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还要与政府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捎带传输一些“新知”,那个将中国品牌赶走的所谓“国际惯例”算不算是外商的一次公关成果呢?这个问题有必要搞清楚。因为,我们上“国际惯例”的当太多了。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