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多不多,关键在专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09:57 信息时报

  

“病人多不多,关键在专家”
“病人多不多,关键在专家”
医院不惜重金在地铁通道内大做广告。
“病人多不多,关键在专家”
省医凭借地理上的100米优势,获得了地铁口和医院大门无缝接驳的优先权,医院出资一半,投资了300万建成了一条特色“地铁医院走廊”。

  “我们现在不能算是公立医院,只能说是政府医院,医院要生存,仍然靠的是病源。”海珠区某一三甲大医院院长坦言,为了让更多的病人到医院就医,除了技术上能医好病,服务上让病人满意之外,医院还要盯着其他医院,有针对性地“出招”,才能让自已立于不败之地。为此,各大医院不惜花费重金大做广告、开出年薪25万聘请高价专家等等,所有这些举动,都是为了抢得病源。

  不惜重金搭地铁快车

  “申请地铁的报站名,每年也得花4、5万元的‘报名费’,否则没门。”

  经常坐地铁坐公交车的市民还发现,凡有公交线路或是地铁线路经过的医院,几乎无一遗漏要报医院的名称,尤其是地铁站,更是医院要抢夺的制高点。比如二号地铁经过的地段,分别有省第二人民医院、广医二院、广医一院。一号线经过的有省人民医院、中山一院、广州市精神病医院等,每到这些地点,地铁报站播音员就总要报上医院的站名,地铁的出口处的指示牌上也会挂着医院的名称和出口方向。一名医院的资深管理人士表示“这也是一种广告,别以为这是免费的午餐,都得花钱的。”这位人士还透露,申请地铁的报站名,每年也得花4、5万元的“报名费”,否则没门。

  门诊量下降立即做调研

  “门诊量是医院竞争力的晴雨表,也是各大医院争夺主要阵地。”

  日前,海珠区一位医院管理人士毫不避讳地告诉记者,医院的门诊是医院领导必读的一门“课”,每个医院都会有一个日常的门诊量标准,如果一段时间内,门诊量持续走“熊市”,那么医院就会内究原因,外做调查。他还透露,越秀区的某大医院日门诊量在万人以上,去年以来有一段时间,该院的日门诊量在8000~9000人之间徘徊,该院长开始心急如焚,一方面召开各科主任会议,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另一方面竟派出调查人员深入到三甲大医院进行明查暗访,调查人员装扮成患者深入其他医院的打探门诊量。所有的三甲医院也不例外。

  高薪制聘外地专家

  “年薪25万元、三居室住房、私人用车、所有费用报销、探亲机票全报……”

  年薪25万元、一套三居室住房、一辆私人用车、不限制各种学术交流、所有费用报销、探亲机票全报……这是某三甲医院从外地引进一名专家时开出的价码,医院跟他签订的合同期为三年。

  该院的院长城地告诉记者,该医院在广州大医院当中处于中等地位,疑难病人一般都到知名大医院治疗,轻点的病人又在社区医院,“不上不下”的医院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在这种状况下,只有增强医院的实力,而其中人才最重要。此举目的就是想让他成为武警总医院心内科的领军人物,从而培养医院一大批技术骨干。另一方面,医院这方面的技术成熟了,也会吸引更多的病人,以经济作杠杆来衡量,25万元的年薪并不算多。

  不惜血本花钱做广告

  “30秒的广告每次最便宜也要1千元,黄金时段播出更要上万元”

  晚上12点之后,广州的各大电台就会不断反复出现医院电话、地址,要求听众记录。对于一些平面媒体来说,医院也俨然成了近年来的广告大户,“半价风暴”、“整形手术”、“免费义诊”等大版大版的广告充斥着整个版面。据业内人士透漏,投放一个30秒的广告每次最便宜也要1千元左右,黄金时段播出更要上万元,而在报纸投放一个版的广告则要10万元。

  此外,各医院还争先在医院外通过多种途径开辟“第二战场”,一些综合类的医院还针对消费者的需要,积极开展减肥、药浴、按摩、理疗、刮痧、美容等特色项目,吸引市民到医院进行消费。

  医院专家也“候补”

  “病人多不多,一定程度是看专家多不多。”

  科室专家是医院赢得病源的关键,记者在医院调查发现,由于迷信专家,广州市民即使看个感冒发烧,大多数宁愿排队挂个专家等下一个两小时,也不愿意在普通门诊看主治医师。于是出现了不管大病小病患者扎堆专家门诊的情况,尤其是知名专家,每个上千看上个40~50名病人那是常事。为此,医院为了赢得病源,广州市的各大医院无一例外地把医院里最有名的专家相片、职务职称等等头衔以及出诊时间等张贴在门诊最显著的位置。“病人多不多,一定程度是看专家多不多。”

  医院最怕也是专家流失。很多医院不会只引进一名专定权威,在由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坐阵科室的同时,也会再引进一名博士或是行业内略有名气的医生当作“备用专家”,防预专家流失后造成无人支撑局面,不致于科室陷入瘫痪境地。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