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考古研究发现台湾海峡曾是远古动物乐园(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11:47 中国新闻网

  

福建考古研究发现台湾海峡曾是远古动物乐园(图)

  诺氏古菱齿象下颌骨 (来源:《海峡都市报》)

  中新网1月8日电 据海峡都市报报道,来自福建博物院的消息称,2.7万至1.1万年前的冰川时期,东山海域原来是一片远古动物乐园,南北动物在这里汇聚、繁衍、生息。东山海域已知的哺乳动物种类,与台湾澎湖海沟发现的几乎完全类同,都属于台湾海峡动物群组合,台湾海峡曾是远古动物乐园。

  21种哺乳动物组成海底哺乳动物群

  剑齿象、熊、中国犀、水鹿、斑鹿、山羊和水牛7种动物,一直被认为是东山海域的哺乳动物。考古工作者选取了200多件化石标本,连同以往材料进行重新鉴定和核实后,确认了属于东山海域的哺乳动物化石总共21种:包括食肉类3种,长鼻类2种,奇蹄类4种和偶蹄类12种,分别是:狼、斑鬣狗、熊、诺氏古菱齿象、普氏野马、腔齿象、犀、水鹿、梅花鹿、台湾斑鹿、达维四不像鹿、轴鹿、马鹿、羊、普通水牛、野牛、王氏水牛等。

  由21种哺乳动物组成的东山海域海底哺乳动物群中,鹿类数量最大,其次是牛类、长鼻类和犀类。食肉类中的狼、熊和奇蹄类中的普氏野马、偶蹄类中的王氏水牛等在动物群落中占据配角的地位。

  标本经过北京大学实验室测定,这些动物生活的年代在2.7万至1.1万年前。像诺氏古菱齿象、普氏野马、轴鹿、马鹿、达维四不像鹿等都属于典型的北方动物。

  末次冰期动物大迁移

  福建博物院研究员范雪春说,距今3万到1万年前,地球发生过一次大的冰期,称为末次冰期。期间,东海和南海的海平面分别下降130~150米和100~120米。南海成为一个袋状的、半封闭的海,仅能凭借巴士海峡与太平洋相通,各大河流出海口东移到今天大陆架上,台湾与大陆相通。也只有这个时期,北方的动物在寒冷的迫使下,顺着畅通无阻的大陆架直趋南下。

  专家们还通过研究生活在淮河流域的达维四不像鹿生活习性推断,当时的台湾海峡成陆地后,是草丛密布的潮湿低地。

  冰期过后,海平面迅速上升,这些从北长途跋涉而来的生灵从此葬身大海,未能再返回故乡。直到几万年后,动物的骨骼被渔民打捞上来,它们才重见天日。

  动物骨骼上的痕迹是人类刻画加工的

  20年前发现的那块人右肱骨,经过测定是1万多年前,2005年在苏峰山北坡发现的砍砸器,把东山人类活动史往前推至3万年以上。

  旧石器和原始人生活在同时期的动物,免不了成为食物。在整理化石过程中,东山县博物馆馆长陈立群发现一些骨骼表面存在和搬运、冲磨不同的痕迹,经过仔细观察,断定是人类有意刻画和加工的。

  带有人工痕迹的骨骼分为工具类、砍砸类、切割类、磨痕类、刻画类5种。自然脱落的鹿角角环作为角砸器或角锤使用,上面还有敲击留下的疤痕。带柄的鹿角,除了个别连带少部分头骨外,大多是古人特意砍砸的,被砍下的带有短把的鹿角显然是为了便于手握,作为尖状器或矛或镐用。

  而经过磨痕和刻画的骨头,有特殊用途。专家认为磨光鹿角或刻画鹿角,很可能是古人的迷信,在狩猎鹿类时,必然会产生奇特威慑力,很容易捕获猎物。东山人依靠石质工具和骨角器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并在生产斗争中逐渐学会在骨骼上刻画,以表示自身的思想意识和某种愿望。

  东山史前考古具着特殊意义

  范雪春介绍说,东山史前考古在福建省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它是东南沿海往太平洋延伸,文化传播的桥头堡。

  从东山到澎湖,再到台南的海底,存在一道由若干浅滩组成的隆起地带,被称为“东山陆桥”。远古时期,“东山陆桥”多次露出海面,使台湾与大陆连为一体,成为人类和动物的栖息之地和迁徙、交通的通途。因此,对“东山陆桥”的探索,对研究人类在旧石器时代闽台文化交流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旧石器考古研究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借助更多的科学手段,比如碳14测定等,这项研究对了解古人类生存活动情况,恢复了解古代地貌、古环境、古气候等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目前,中国发现哺乳动物最南界线便是东山海域,为什么只到这里?目前也是一个未解开的谜。台湾海峡目前发现的动物与台湾岛上和福建内陆的都不一样,为什么只在这里?这些南下的动物,没有进入福建山区和来到台湾岛上,也是个谜。通常在南方普遍发现的动物被称作“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在台湾海峡却没有发现熊猫化石。是因为骨骼小没有被捞上来,还是熊猫根本没来过这个地方,也都是未解之谜,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探索。(李熙慧、李坚)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