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江源头感受文化的光彩(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12:03 青海新闻网

  传统的东西往往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本真的生活。

  在美丽的青海大地上,生活着勤劳勇敢的藏族同胞,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唐卡以藏族文化历史和佛教经典所述为基本题材绘制而成,内容有反映生活习俗的,也有天文历算和藏医藏药的,艺术表现手法种类繁多。

  今天,唐卡等艺术门类在创作理念、创作技法、取材用料、技艺传承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老艺人们虽已相继去世,但他们的技艺并没有失传。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索南多杰、达洛等同志多次前往偏远的藏族居住地区,收集了众多珍贵的影像资料。

  -“唐卡”在我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民族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如今老艺人相继离世的情形下,抢救唐卡工程的意义尤见重大。

  -在三江源头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里,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索南多杰、达洛等同志发现了保存七百年左右的珍贵唐卡,经历了岁月的冲刷后,唐卡依然色彩鲜艳、线条明朗。

  -随后,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同志们每天都有惊喜的发现,在这个三江源头的“桃花源”里,唐卡、壁画、雕塑、藏式民居、手工艺品让他们叹为观止。

  2006年的最后一天,记者走进了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办公室,见到了由于常年在外奔波而显得皮肤黝黑的索南多杰和达洛。当记者说明采访意图后,他们的言语一如他们的性格———直奔主题。

  ●保护唐卡

  抢救具有独特地域性的文化资源

  “在各种外来文化和经济模式的猛烈撞击下,唐卡艺术的原生态以及艺人的创作心理受到了较大影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艺人的浮躁和急功近利,使得唐卡艺术的发展之路误入歧途;在许多藏区青年异地就业和老艺人相继去世的情况下,唐卡艺术的保护迫在眉睫。”这是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索南多杰,对为什么要在全省实施抢救唐卡工程的解释。

  的确如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冯骥才先生,曾经为了唐卡艺术的发展四处奔波。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唐卡艺术专项抢救工程试点工作,也于2005年8月由中国民协批准实施,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同志们在省上其他协会的帮助下,跋山涉水,搜集整理我省众多艺人的档案和影像资料的拍摄,对唐卡艺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

  2006年9月6日,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索南多杰和达洛,以及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唐仲山、青海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金索南等人组成的考察队,来到三江源头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在那里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唐卡和壁画,在考察日子里,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他们与当地的牧民群众同吃同住,在那里取得了重大的收获。

  ●桑周寺院

  保存了七百年左右的珍贵唐卡

  玉树县仲达乡歇格村左年社是三江源头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生活在那里的藏族勤劳好客。先进的通讯工具在那里一文不值,波涛汹涌的通天河阻碍了无数探险者的脚步,想要到达那里只能是借助索道或者等到冬天河面结冰。所以,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交通不便使得它与世隔绝,长久以来很少有外界人士涉足这片净土。这片处女地上有许多精美的唐卡和珍贵的壁画,它们以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人们一睹神韵。

  去年夏天,考察队成员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更嘎才让、爱王、更杨等人的陪同下,乘车到达通天河后就没有路了,他们只好让司机回州上等待消息,索南多杰和达洛一行坐上索道,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向对岸进发。通天河上的索道由一根钢丝绳和一个最多容纳3人的小箱子组成,人坐上去摇摇晃晃的,微风吹来,让人不寒而栗。因为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如果发生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说起坐索道的事,索南多杰还心有余悸,他说:“实话一个说,坐在上面真的害怕。”

  考察队的成员提心吊胆地经过索道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当他们住在桑周寺院后才松了一口气。他们一住下来就向当地艺人阿旺叶喜、尼玛和寺院的僧人谈说唐卡,在交谈中得知了此地唐卡艺术发展的渊源。没想到,在这么小的地方会有这么神奇的故事。

  原来,根据桑周寺院碑文上的记载,这座寺院是960年前的印度佛学大师弥底嘉纳修建的,他把佛教绘画艺术带到了这里,他毫不保留地将唐卡的绘画技巧传授给了寺院的僧徒。之后,唐卡的制作工艺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生活在这里的牧民群众也学到了制作唐卡的手艺。最让考察队员惊喜的是,他们在这里发现了多幅保存了七百年左右的珍贵唐卡,它们的制作工艺和当地现代的唐卡制作风格没有丝毫的变化,可见,由于地理原因,当地的唐卡绘画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索南多杰说:“左年社地区的唐卡绘画风格,很像我省黄南地区的曼唐派,但是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由于这里长期封闭,村子里有的人一生连州上都没有去过,这种封闭使得唐卡绘画的传承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左年社的唐卡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更噶南嘉

  左年社的“四大老艺人”之一

  在桑周寺院的惊人发现并没有让考察队的成员满足,他们来到当地群众家中认真耐心地调查。他们在左年社六代唐卡传人尼玛家中看到了早期绘制唐卡的比例图,连图的主人也不知道它经历了多少岁月。考察队找到了村里77岁高龄的老艺人更噶南嘉,他是村里“四大老艺人”之一,其余的三位已经去世,他的学生在村子里占近三分之一。

  当地青年异地就业的情况使得唐卡艺术的传承出现断层,可是在左年社这个地方却没有这种现象。由于地处偏远,村里的好多孩子都没有去上学,孩子们把绘制唐卡看成了自己的学业,他们在老艺人的指点下按照绘制唐卡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开始描绘,这是他们的事业,也是他们的理想。达洛说:“年事已高的更噶南嘉眼睛已经不太好,他现在主要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对学生严谨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这样一位老艺人现在绘制唐卡的时候却很苦恼,原因是他们颜料欠缺,好多学生只能用广告色来画唐卡,用广告色画唐卡的时候,老艺人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感觉,也画不出原先的风格。”

  考察队的成员在这里拍摄了众多珍贵的唐卡,对当地的老艺人建立了档案,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问题,老艺人更噶南嘉的苦恼也是考察队成员的烦恼……

  ★下期阅读指南

  -离桑周寺院不远的地方有一座高耸的佛塔,藏娘佛塔中的壁画经历了600多年的历史,在青海省来说是非常罕见的,它是现代艺人绘制唐卡临摹的珍贵版本。

  -防御和使用为结合体的石楼让考察队成员惊奇万分,这座凝聚了藏族先民无穷建筑智慧的实体,像活化石一样任凭风吹雨打且安然无恙。

  -这里是一个封闭的“王国”,石匠、皮匠、毡匠等各种手工艺者应有尽有,他们的手工艺品精美绝伦。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