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解放新论;中医为什么能治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15:21 东方网

  问:一般来说,生了病的人,不管是急性病、慢性病还是危重病,首先想到的是去医院请西医治疗或者抢救。人们似乎普遍认为,西医治病可以迅速见效,中医却不一定能治好病。前不久,更有人公开呼吁,中医治病缺乏科学性,应该废除中医。很想弄明白,中医治疗的说服力到底在哪里?中医为什么能治病?

  ———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 王冬冬

  答:在1840年以前,对“中医是否能治病”、“中医是否应该存在”等是没有争议的。综观世界历史,一个民族的衰落无非是因战争和疾病。中华民族历史上战争不断,也多有瘟疫流行,为什么我们的民族能够长盛不衰,是谁保护了我们的健康,使得中华民族能够繁衍昌盛?在近代以前的数千年间,这个任务毫无疑问是由中医来完成的。

  由于现代人们谈到“科学”,往往习惯于以西方科学的判断标准为主导,所以现在很多人判定中医是否能“治病”,也完全是以西方的观点为标准的。但事实上,人类对于自身生命的认识,到目前为止,还远远没有达到完全用现代科学实验和技术的方法加以认识和还原的程度。比如人摄取食物之后,这些食物如何变成你的人体组织,这个过程是没法模拟出来的。因此,不能因为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和手段没法解释中医理论中的很多奥妙,就否认中医的科学性,甚至怀疑中医是否能治病。

  要具体解释中医为什么能治病,首先应当明白中医是怎样认识疾病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生气了,头疼口苦,不想吃东西,甚至怒气满胸常常想叫,去西医院检查,抽血化验,医生会告诉你没病,因为你身体的各项指标没有病理性的变化。而中医却不这样认为,医生会告诉你,由于你生气后造成肝气郁滞,气郁化火,所以需要用疏肝理气清热的药物来治疗。

  同样的症状,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原因主要在于中西医认识疾病的理念不一样。在西医看来,只要身体的理化指标没有改变,就没病;而中医认为,当身体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侵扰,阴阳平衡状态被打破时,就是不健康状态,或者说是疾病状态。通常情况下,人体有自我调节的机能,能够自我恢复阴阳平衡状态。如果这种不平衡超出了自我能够调整的范围,就是处于疾病状态了。这就跟自然界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一样,自然界正常状态下不会一直冷或者一直热,也会有规律地调整和运行。如果一直冷或一直热,自然界就不平衡了,在我们的祖先看来,这种情况就是天灾。二者是一个道理,反映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就是“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以平为期、以和为贵,讲和谐。人与细菌、病毒都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体在健康状态下与细菌、病毒可以“和平共处”。但是一旦你的平衡状态被打破,细菌、病毒就会在你体内繁殖,就会伤害你。西医对待疾病,首先是找致病因子,用药物直接对抗致病因子。但现实的情况是,致病因子的变异速度往往超过药物研制的速度,常常使现代医学陷入某种困境。中医并不确切地知道致病因子是什么,但它认为你之所以得病,不仅是细菌、病毒多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于你自身的状态,是不是给致病因子以生存发展的条件?因此,中医是通过恢复人体被打破的平衡状态、改善人的内在环境、使致病因子不再具备在你体内生存发展的条件,而达到治病的目的的。可以说,中医研究的是致病条件,西医研究的是致病因子,中药并不是纯粹杀灭致病因子,而是尽量恢复人体的平衡状态,控制致病因子的发展和致病微生物的变异。

  西医治病,中医治人;西医关注的是病毒,中医注重观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是否处于和谐状态。中医认为,人与世间万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其区别在于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当人体的状态出现偏颇,就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比如肠道阻塞体内瘀热,用大黄这味苦寒的药很快就好了。

  中医讲药性,而不是药理。药物出产在什么地方、生长在什么季节、质地怎样,属于金石草木何种属性、寒热温凉什么性质、甘苦酸辛咸什么味道、升降浮沉什么作用,这些结合在一起才是药性。中药具有不同的偏性,比如大黄苦寒,大枣甘温,朱砂甘凉。同样的药材长在不同地方,偏性也不同,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所以,中医讲地道的药材,比如说黄连,要写川连,其他地方的黄连就不如四川的药性那么强。河北的枸杞子虽然看着漂亮,药性却比不上宁夏的枸杞子。

  药的偏性到了极端就叫毒。砒霜、朱砂都是毒,但在中医学上它们也是药。食物也是有偏性的,只是食物的偏性没有药物那么厉害。比如脾胃虚寒所致的胃溃疡病人,吃了米饭就胃痛。因为稻米长在水里,是寒性的。而吃烤馒头片就可以改善,因为小麦长在旱地里,是温性的,再用火一烤,就加大了温性。所以,用药要注意适可而止。《内经》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就是说用药一段后,人体基本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就得用食物来调养,否则就容易造成新的不平衡了。

  中、西医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参照系数也不一样。西医是理化指标,而中医是天地人。道家讲究“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也一样。春夏季节人的气血往外生发,秋冬季节往里闭藏。所以,夏天人容易“腹泻”,冬天人容易“感冒”,“草死草活时容易得病”,就是这个道理。从地域来看,为什么广东人一年四季要煲汤?因其气血生发有余而闭藏不足,所以要煲汤维持平衡。而北方人如果天天喝汤滋补,就可能出现内热的情况。从人来看,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肠胃功能也有区别,临床立法、选方、用药时要具体分析。所以中医在治病的过程中,讲究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

  总之,中医是以“天人合一,天地同构”的思想为指导,运用《周易》阴阳五行的象数理论,来研究人体生命运动状态和规律的一门学问。它注重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改善人体的内环境,形成人体内部环境、人与外部环境的和谐状态。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医是能够治病的,也是可以治好病、治大病的。未来,中医一定能够继续向前发展,并为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作者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编辑室原主任、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作者:樊正伦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