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女子劳教所以人文关怀唤醒沉睡的心灵——高墙内办起“特殊学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05:10 大河网-河南日报

  

省女子劳教所以人文关怀唤醒沉睡的心灵——高墙内办起“特殊学校”

  

省女子劳教所以人文关怀唤醒沉睡的心灵——高墙内办起“特殊学校”
核心提示

  一提起劳教所,许多人会想起高墙、铁网,想起阴暗的囚室、灰白相间的囚衣,想起板着面孔的民警,想起“暴力”与“严厉”这些词语……女子劳教所,那又该是个什么样子呢?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郑州南郊的省女子劳教所,为你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劳教人员也是人”

  2006年8月24日中午,省女子劳教所餐厅。

  餐桌上菜肴丰富,烛光摇曳。学员贾敏被请到上座,民警和学员们正为她庆祝56岁的生日。

  “在家从没过过生日,没想到在这里过上了。”贾敏激动地说。

  生日餐外,学员在这里还可以吃到亲情餐、病号餐和民族灶。

  住的也毫不逊色。走进心香苑(三大队一半开放式学员宿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正对方墙壁上被装饰成“心”形的图案。这是一间16人的宿舍,8张上下床有序地排列在过道两侧,床上的被褥叠放得整整齐齐。床头柜上“在人的一生中,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正错误”、“早日归来,亲人团聚”的干警和亲人寄语给人以温馨的感觉。

  据介绍,这里每个房间的布置都别具一格,目的是为尊重个性,给学员提供自由的空间。

  这里图书阅览室、娱乐室、棋牌室、休闲屋一应俱全,学员们可以参加音乐、美术、摄影等兴趣班,还可以在室内看电视、养花、制作工艺品等。

  “原以为这里面脏、乱、差,打骂学员也很频繁。没想到环境像花园一样,宿舍、教室比学校、部队都好,老师们对学员关怀备至。”学员刘红霞的丈夫在参观女所后感慨地说。

  谈起现在的生活,只上过8天学的学员付宝莲用朴素的语言说:这里面可不错、这里面的好说不完。

  “劳教人员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的,其次才是违法人员。”所长屈双才说,“因此劳教所首先要管理好学员的衣食住行和疾病的预防及治疗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而后才能为教育矫治创造条件。”

  也因为这个原因,劳教人员在这里都被称为“学员”。

  “表现好坏就是不一样”

  12月12日中午11时30分。学员午餐开饭时间。

  一队队学员列队沿规定的路线朝餐厅走来,一首“团结就是力量”唱完,他们分别排队到不同的窗口打饭,并到固定的位置上就座用餐。

  午餐虽然都是馒头和面条,但记者发现,饭碗里的油水,佩戴黄色胸卡的学员要比戴红色胸卡的学员多出了不少。陪同采访的所办公室主任李郑安告诉记者,戴黄色胸卡的是实行“半开放式”管理的学员,佩戴红色胸卡的则是“封闭式”管理的学员,处在不同管理模式下的学员在用餐待遇上有所区别。

  据介绍,为推进劳教管理的科学化、调动劳教人员改造的积极性,女所在“不一样”上做文章,在“分”字上下工夫,对学员按照封闭式、半开放式、开放式三种模式管理,并实行不同的待遇标准。新收容学员和多进宫、恶行深者一般要先经过三个月的封闭式管理,管理期满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转升为半开放式管理。如有严重违规违纪行为,则重新由半开放式降级为封闭式。

  李郑安说,就餐的不同,只是不同管理模式差别待遇的一个方面。在省女子劳教所,伙食标准、亲属会见、亲情电话、购物等,三种管理模式下的学员,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和严格的区分。

  封闭式管理人员每人每月生活标准为80元,就餐无选择,每月可会见一次亲属、打一次电话,购物只限日用品,且不能超过30元。只享有法律法规和规章赋予的基本待遇,由民警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直接管理。

  半开放式管理人员,每人每月生活费为100元,就餐可选择,每月可会见两次亲属、打两次电话,可购买一些改善品。也可在警察的管理下进行娱乐、走访同教等活动。

  开放式模式下的学员则享有更多的自由,他们除享有半开放式人员的所有待遇外,还可以请假回家,每人每月生活费可达120元。

  不同管理模式待遇标准的差别,使学员充分感觉到“表现好与坏待遇不一样,升不升级就是不一样”,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教育改造氛围。

  “真情唤浪子回头”

  “像父母对待孩子,像医生对待病人,像老师对待学生。”在对学员进行教育、感化和挽救的过程中,劳教警察用真情和耐心融化着一个又一个坚冰:他们拿出自己的工资为自残的学员支付医疗费,使自闭的“哑巴”开始说话,为装疯卖傻者寻医问药……

  2003年11月,段进红因吸毒第六次走进女子劳教所。视劳教所为“第二故乡”的她破罐子破摔,对干警的管教充耳不闻,不学习、不劳动,还经常和学员吵嘴、打架。

  一件事使思想消极的她态度有了转变。

  “小洁儿找不到了!”一天,段进红突然接到婆婆的电话,14岁的儿子突然不辞而别,这让段进红烦躁不安。

  段的丈夫因吸毒已去世,家里只剩下年迈多病的双亲,儿子小洁儿一直跟着奶奶生活。

  闻听此讯,四大队大队长吉建敏觉得机会来了,她立即组织民警开始寻找小洁儿,忙了一整夜,第二天早晨他们终于在郑州火车站找到蓬头垢面的小洁儿。吉建敏把孩子带到队里,洗澡、理发、换衣……为消除段进红对儿子的牵挂,吉建敏还向领导申请,让小洁儿随时来队里。

  非但如此,段进红的婆婆摔伤了,吉建敏带着干警前去探望;就连段的丈夫的后事,也是吉建敏帮着料理的。

  民警一桩桩、一件件好事,让段进红情绪逐步稳定。

  2005年11月,因表现突出,段进红被提前半年解教。如今,段进红彻底戒掉了毒瘾,在郑州市一家医院谋得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为让“浪子回头”,管教民警付出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学员刘艳被劳教后,家庭破裂,她产生了轻生念头,割腕自残。手术时,二大队大队长姜艳玲在手术室外守了整整十个小时,并三进银行,取出自己的5000元工资为其支付医疗费。醒来的刘艳却大喊:“谁让你们救我!”姜艳玲温语开导、耐心劝说。回所里后,刘艳主动改名刘党生,“是劳教所救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终生难忘。”

  学员付燕丽患有严重的自闭症,经过两个考核期的入所教育仍不合格,5个小时的谈心她说话不超过10句。民警们没有放弃,就给她本和笔,让她“有什么委屈和烦恼不愿意说,就写出来”。几个月的调教后,付燕丽逐渐消除戒备和封闭的心态,终于开口主动和别人讲话了。

  学员王红有着不幸的遭遇:母亲患有脑血栓,儿子双目失明。

  然而,困苦并没有促使她上进,“二进宫”的她无视法纪,经常大喊大叫,不时剪烂所服,脱得一丝不挂装疯卖傻,甚至对管教她的警察叫嚣辱骂。但教导员应美玲一边忍着委屈一边为其寻医问药,因为她知道“劳教警察若与学员事事计较,管教工作就无法进行了”。后因特殊情况,王红到所外执行。

  高墙内的习艺楼

  “林霞办起了养猪场,成了养猪专业户。”

  “孟州的林小菊现在是一家皮革厂的车间负责人,手下还有近50名工人呢!”

  “漯河的王甜甜开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有缝纫设备50余台。”

  ……

  采访结束时,正赶上几位所领导对解教人员回访归来,他们兴奋地向记者讲述着劳教学员回归社会后的生活状态。

  据副所长周晓红介绍,为使学员学到一技之长,以便在解教后有用武之地,女所在坚持对学员进行政治、文化、技术“三课”教育的基础上,增强技术教育的比重,并将职业技术教育与习艺劳动、安置就业有机结合起来,选择了组装电子元件、做洗澡巾、手提袋、假发等符合女劳教人员特点、有一定技术含量又有一定规模效应、能适应安置劳教人员解教就业需要的所内劳动生产项目,并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培训,使劳教人员通过习艺劳动学到实用的技能。

  走进习艺楼的车间,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机器声隆隆作响,学员们有的在机洗床单、有的在做澡巾,有的在组装电子元件。

  技术教育解除了学员的后顾之忧,增加了他们回归社会后自食其力的技能。

  数字显示,截至2006年8月,有114名劳教人员获得了省劳动就业技能培训中心颁发的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有2060名劳教人员获得了各类职业技术等级证书。

  最近回访发现,85%的解教人员在社会上能够自食其力;14%的解教人员成为社会上的能人;8%的人解教后做起了生意,成为小企业家。③13

  (注:文中学员名字均为化名)

  劳教警察为学员过生日李郑安魏振华摄

  劳教警察与学员亲如一家李郑安魏振华摄

  □本报记者张建新阙爱民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