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经济热点展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05:10 大河网-河南日报

  

2007经济热点展望

  

2007经济热点展望

  

2007经济热点展望

  

2007经济热点展望

  

2007经济热点展望
核心提示

  过去的一年,不断出现的经济热点,持续地、深刻地影响着普通百姓的生活。股市的触底反弹、房价的居高不下、人民币持续升值、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等等,对宏观经济走向的关注,也不再仅仅是高层关注的问题。

  新年来临的时候,一系列经济热点仍牵动着人们的目光。新的一年中,将有哪些经济事件影响我们的生活?

  1月7日,本报与河南大学联合举办新年经济论坛,请省内一些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就广大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热点之1

  如何认识发展环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要有基本的认识。”谈到我们目前的经济形势,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导耿明斋说,“现在正处在一个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均GDP1000~3000美元是一个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在经济由不发达向发达阶段过渡过程中,矛盾逐渐凸显,社会面临的问题很多。”

  他说,这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这个时候需要国家及政府做出发展战略及政策调整。以2000年为界,国家的发展战略导向,之前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发展是硬道理。现在,要“兼顾效率,更加重视公平”。一方面,我们要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关注社会保障和教育等;另一方面,从经济自身来说,要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在注重量的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质的提升。

  “现在我们承受着两大压力:一是能源和原材料压力。土地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能源长期处于高消耗状态。二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升值会影响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个国家进入到高速增长期以后,货币升值是不可避免的。”

  “中央提出要又好又快地发展,把好放前面。但对河南来说,我认为,快,是不能忘记的。河南要快发展,否则和先进水平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介新说。

  从2002年之后,河南开始快速发展,到2006年,四年时间,GDP从6000亿元增加到12000亿元。人民币升值确实好,最起码我们买外国的先进设备时拿钱少了,但这也是有利有弊的事,需要算账。“人民币升值后,我算了一下,2006年底,中国人均GDP可以达到1899美元,河南可以达到1500美元左右,河南经济的发展是很快的。”

  “如果我们的经济不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就无法安排这么多的人就业。我在经济上算了个账,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现在来说,全国就能带来新岗位120万个。2006年,我省原计划新增90万个岗位,但正因为河南经济快速发展,我省为122万人安排了就业。这说明,河南的快速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最近,我们在做一个“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课题”,农业即第一产业真能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吗?那是不现实的。为什么?不仅河南人要吃粮食,全国很多人都靠河南吃粮食,河南要是降低第一产业比例,国家的粮食安全就会出问题。河南有近亿人口,粮食产量达到350亿公斤才能自给,超过350亿公斤的,河南就给国家做贡献了。这是河南作为适宜农耕之地,给国家做的贡献。2005年河南预算财政收入535亿元,在河南GDP中的比例低于全国好几个百分点。我们的工业主要靠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投入资金很多,但效益很差,产品处在低端。第三产业,1996年在河南GDP中占29.6%,2006年是30%,发展速度是很慢的,城市化水平也很低。河南经济发展速度也要保持适当的水平。

  河南的长项是资源优势。在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中,河南还不能摆脱依靠资源发展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提高依靠资源能源型的构成,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再把更多资金投入到先进制造业,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就像从前我们可以想白面馒头,但当时还必须吃红薯面窝头一样,这是一个过程。

  2007年为什么要把经济发展的“好”放前面?这就是要我们更加关注经济的发展质量,政府要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社会的公益事业中,追求社会的公平和谐。

  发展是有利于每一个人的事情,只有发展,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而且,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处理好质量、效益和速度的问题,投资、消费和出口的问题,人口、资源和环境的问题。

  2000年,河南GDP和山东相比差3000亿元,和浙江相比差500亿元。2006年,和山东比差8000亿元,和浙江比差3000亿元。我们河南越追,差距是越远了。

  2007年,河北可能会超过河南,所以我们的形势严峻。

  热点之2

  农民增收瓶颈怎么突破

  最近两年来,由于我省农业税的取消和种粮补贴的发放,农民收入短期内有了较快增长。但这种瞬间的放量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农民的收入如何突破增长瓶颈?

  河南省委党校副校长焦国栋说,2000年以来,我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一直在拉大。要解决农民增收这个历史难题,一是必须抓好龙头产业,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抓好生产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使之发挥很好的效益。二是要强化先进技术,引入一流设备,培育现代化农民。仅靠传统农业,我们无法实现可持续增长。三是提高政府补贴,贯彻惠农政策。

  焦国栋认为,农民增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是中共中央提出的战略举措,要改善农村农民生活,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农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洛宁县新农村建设资金由政府拿一部分,小额贷款一部分,社会帮扶一部分,很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对其他地方应该有一些启发。

  我省的新农村建设目前重点要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第一,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应进一步加大。第二,各级地方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农村土地出让金,以往政府拿的特别多,可不可以拿出部分农村土地出让金支持“三农”?第三,金融支持。这些年,金融机构都忽视了对“三农”的支持,那些带农子头的也很少支持“三农”。我们应该从地下钱庄农村几十户联保中得到启示。像邮政储蓄中,农民资金占很大份额,但反过来,邮政储蓄却很少会给农民贷款,这种局面必须改变。第三,要取得全社会的支持。一些贫困县的新农村建设,在资金的筹措和安排方面已经有很好的办法。有对口帮扶,还有在外有成就的人也给家乡一些支持。

  焦国栋说,要解决好资金的管理问题。专项资金专项使用,防止资金的浪费,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还要注意防止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截留问题,县一级这方面问题很严重。比如上级为一个村解决水利问题,给这个村拨了十万块钱,但到农民那儿就几个水泵,农民很高兴,因为内情农民都不知道。我们对项目的确立、资金的发放必须进行公示,这样农民就比较清楚,也减少了资金被截留的可能。

  热点之3

  人民币持续升值有何影响

  从2005年7月21日开始,我国实行汇率改革,人民币从贬值向升值转变,这意味着我国的发展战略正在发生转变,即从过度依靠外向型经济向平衡发展战略转变,从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向创造我国的竞争优势转变。

  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们的经济生活有何影响?郑州大学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燕燕博士认为,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我国发展战略的转移。

  我国最具有比较优势并且相对丰裕的要素是劳动力,相对稀缺的要素是资本和技术。所以,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出口战略导向就成为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执行的对外贸易策略。这种策略尤其对我国东部沿海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民工荒的出现”,说明东部沿海地区已经不能再停留在以廉价劳动力为竞争筹码的贸易阶段,而应该考虑培植的竞争优势,进行产业转移。

  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大致是:美国是消费区,亚洲是生产区,欧洲是资本区。目前这种格局实际上是对美国极其有利的,亚洲和欧洲大量的福利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和持有外汇储备等被转移到美国。例如,我国对美的贸易顺差,实际上是我国将劳动密集型的廉价商品出口到美国,同时积累的外汇储备又回流到美国市场。美国不仅从我国获得了廉价的商品,实际上也获得了廉价的储蓄。

  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不仅在国际上而且在国内都需要进行战略转移。中国国力的强大和国家的经济繁荣,最终需要依靠国内的合理经济结构和完善的市场机制来实现,需要建立依托于内需的良性循环机制。基于此,我国发展战略需要转移,东部需要向内地进行产业转移。

  李燕燕认为,人民币升值引起的产业转移具有一系列特征,对河南是非常有利的。她说,从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方面来看:

  生产要素方面。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商品基地和农畜产品加工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同时,河南劳动力资源不仅规模大,而且成本低,河南在这些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东部地区资源相对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互补性也很强。目前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方面的优势已经显现。

  产业基础及配套设施方面。河南目前已形成食品、医药、冶金、建材、电力、化工、机械、轻纺等为支柱产业的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并具有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工业基地和企业,为河南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河南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为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但是,由于河南作为内陆省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在相关产业信息提供、广告、金融服务、人才培训、产品检测认定等方面相对较弱。

  市场需求方面。河南省消费市场容量大,增长迅速。“十五”期间河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13200.7亿元,年均增长12.4%。河南中间产品需求和技术需求市场广阔。2005年河南工业增加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4896亿元和4379亿元,均居全国第5位,如此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对中间投入产品和技术产生了巨大需求。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国家粮价的托市使农民收入增加,庇古的收入财富效应该会显现,即名义工资上升,只要保证消费物价基本平稳,实际货币购买力上升,则刺激消费需求。居民投资预期比以往乐观。温和的货币政策预计不会对河南的投资需求产生大的紧缩效应。

  热点之4

  “拐点”是否就要到来

  2006年,河南经济的运行状况非常好,这非常让人振奋。但在经济“热运行”的同时,有识之士开始进行“冷思考”。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中国经济可能在2008年或2009年出现拐点。因为从1978年开始,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发展了近30年,30年持续发展之后是否会进入经济学上的结构调整期?这特别重要。

  张占仓说,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走过的道路来看,我们面临拐点的压力很大,有以下几点可以说明: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持续高速发展了27年,亚洲四小龙持续高速发展了23至25年。最近十多年,日本国内很萧条。越来越多习惯婚后回家的妇女开始重新就业。第二,中国经济的五年、十年现象特别突出。1949年建国,1958年大跃进,1966年文化大革命,1978年回到原轨道,1988年全国大抢购,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导致1998年中国乡镇企业很多倒下,到2008年又是十年,我认为,2008年很可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拐点,怎样度过,需要思考。第三,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很多已占世界的1/5~1/3,这在经济学上已是一个顶点。经济学上说寡头垄断一般发展到三到五家,就达到极限了。因此中国很多产业持续增长的空间是有限的。

  他认为,2007年有“十七大”刺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没有问题;2008年有奥运会推动,持续增长也没问题,但2008年后是否进入结构调整期?需要深入观察和思考。

  尽管如此,张占仓对河南经济持续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河南气候适宜,粮食产量也稳定增加,商品粮占全国的30%~40%。河南资源丰富,相比资源不丰富的地区正是我们的优势。最近几年,河南发展状态比较好,但整体情况看,每一年,河南和沿海地区的差距在扩大。河南发展后劲还是有的。首先,出口水平有很大提高空间。其次,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还有很大的消费空间,如何促进中低收入者进入较高消费层面,我们空间很大。最后,投资提升空间也有,2006年,河南引进的外资相当于过去十年的总和。

  张占仓认为,无论周围环境如何变换,我省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各地要坚定走工业化的道路。之所以有城市,就是因为工商业。工业上不去,一切都是零。河南各城市发展好的,都是工业基础好的。

  我国的城镇化还处于爬坡阶段。2005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30.6%,经济学上有一说法,城镇化水平在30%~60%,社会处于高速发展期,我们现在是刚摸到高速发展期的边。我们要坚定工业化,工业化是动力,城镇化只是工业化的结果之一。

  尽管中央把“三农”问题提得很高,但农业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中国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沿海跃过了工业化中期的最高点,中国的重心在沿海,这种情况下,希望“三农”创造奇迹是不可能的。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任务,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来完成。

  “和谐发展”要务实起步。中央提“和谐社会”是政策的需要,在河南也是政策的需要,但在操作层面,我们不能在“和谐”上放太重的砝码,和谐的前提是公平,河南现在讲不成公平。河南是最大的国税上交省之一,但中央投资到河南的很少。

  河南面临的问题是发展,不能放松,河南教育,科技需要发展。河南的问题要靠河南人民自己解决。

  热点之5

  如何“又好又快”发展

  判断河南目前的发展处于一种什么态势,省统计局王作成提出了一系列数据说明,“十五”以来河南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稳步上升,发展已渐显崛起之势。

  从总量指标上看,“十五”末与“十五”初相比:

  地区生产总值,保持了全国第五、中部第一的位置;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全国第8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7位;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00年的全国第9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8位;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保持了全国第7、中部第1的位置;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的全国第7位上升到第5位;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由第11位上升到第6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全国第5,中部第1的位置;

  进出口总额由第18位上升到第16位,在中部的位次由第4位上升到第3位。

  并不仅仅是总量指标在上升,人均指标也得到了提升,比如:人均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第18位上升到第17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第30位上升到第20位。

  王作成说,这种趋势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表现得更为强劲: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增速居全国第5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国居于第6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超出湖南、湖北、安徽、江西4省的总和,在全国总量居第7位、增速居第2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上升到第5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升到第17位;在中部由2005年的第4位跃升到第3位。

  目前河南经济正处在一个高位增长的平台上,GDP增长速度已连续11个季度在1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连续40多个月在30%以上,工业增长速度连续30多个月在20%以上。河南这个拥有近亿人口的大省在2004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2005年GDP总量达到1万亿元,成为全国第五个万亿元大省。2006年前三季度,河南GDP增速、工业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在全国都处在第五、第六的位置。

  省社科院副院长喻新安说,河南经济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在1993年,一直到现在。经济总量居于全国第五位是1996年,到现在也已十年了。在全国31个省份中,我们现在的人均GDP排全国第17位,这些都标志着我们的发展速度是不错的。

  但另一方面,河南经济发展存在四个不合理:增长方式不合理(高排放,高污染,生态脆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占17.9%,全国是12%多,三个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就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全国是44.8%,河南是55.4%,这个指标很重要。因为实现工业化,就有一个非农产业的比重;区域发展不合理,河南内部几大板块的差距在扩大。

  新的环境下河南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王作成说,2006年11月3日,李成玉省长在省政府第十四次全会上针对国家宏观调控,讲到当前要防止两个倾向:既要防止不顾国家宏观调控侥幸闯关、盲目发展的倾向,又要防止面对国家宏观调控一筹莫展、无所作为的畏难情绪。强调要看到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防止两个倾向”实际上蕴含着两个担忧。一个担忧是国家宏观调控紧了,一些地方仍出现土地违规、上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不符合环保、安全要求的项目,给河南经济发展带来新的麻烦,影响河南的发展空间。另一个担忧是,河南都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期,如果大家面对土地、资金和准入的约束不知所措,中原崛起就成了一句空话。

  但是,国家宏观调控,并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强调科学发展。我们需要探索出一条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我们的人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还很大,发展的任务还很重,还需要唱响发展的主旋律。这一轮宏观调控,堵住了粗放型扩张的路,但也逼着我们在加快增长的同时考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考虑寻找发展的新支撑,考虑竞争力机制怎么培育,考虑相应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怎么完善,考虑创新型河南怎样建。有一点是要认准的,宏观调控政策,往往是针对全国平均水平的,谁引领发展,谁就能获得先发展者的高额收益,谁先走一步,就能把改革成本、发展成本分摊给后进者,这是渐进式改革面临的不争事实。也是目前的政府管理框架下地方政府必须考虑的问题。河南要摆脱每次宏观调控总是被调控之刀不是砍住头就是砍住腰的尴尬局面,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到前列。④5

  粮食涨价、人民币升值、房价飙升,2006年,经济的变动深刻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

  摄影:本报记者张鲜明史长来等

  本报记者马正国方化实习生 时红燕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