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甘祖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05:40 深圳特区报

  

当代甘祖昌

  李元成是原深圳警备区副司令员,退休后不眷恋都市安逸富足的生活,毅然回到家乡,当起湘北山区小村刘炎村的领头人。几年来,在李元成的带领下,刘炎村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成为湖南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当代甘祖昌

  刘炎村,一个坐落在湖南北部的山丘小村,那里是新四军原第一师政委刘炎的故乡,为纪念这位革命先烈而得名。那里远离都市,地处丘岗,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但记者近日走访刘炎村,感受到的却是浓厚的时代气息——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规划有序的小洋楼,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100%,电话入户率100%。

  然而几年前,当地还流行这么一句话:嫁女不嫁刘炎人。

  短短几年,刘炎村的变化为何如此之大?村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嘴里总会念叨一个人,正是这个人带领他们走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

  他就是现任刘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李元成。两年前,李元成的身份是深圳警备区副司令员。

  曾担任过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等职的甘祖昌少将,1957年带着全家回到江西莲花县农村老家,满腔热情地投入了家乡的建设,使家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事迹当时在全国引起热烈的反响。李元成这位前副司令员,现在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堪称当代甘祖昌。

  服务人民无限忠诚

  “我当再大的官,刘炎人还过着穷日子,我的脸上也不光彩。”

  2006年12月14日,清晨5点30分,一个清瘦的身影出现在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马鬃岭镇刘炎村村口的水泥路上,跑步、压腰、踢腿。十几年来,无论身在何处,他一直保持着部队出操的习惯,风雨无阻。这个脸色黝黑,擅长为果树剪枝的老人除了穿着干净得体外,看起来和身边的农民没什么不同。

  只有两点显出他的特别:他的声音特别洪亮,说话时,会不经意间使用命令或者指示的口气,并习惯性用手势来加强力度;另一个则是别人对他的称呼,村民见到他,会远远地喊一声“司令”。这些都是他从军34年来无法抹去的痕迹。他正是原深圳警备区副司令员——李元成,现在是刘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今年57岁的李元成,1970年入伍,1972年入党,中央党校在职领导干部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学历。他曾先后担任师作训科副科长、科长、集团军战勤处处长、师参谋长、副师长等职,1996年11月任广东省深圳警备区副司令员,2004年正式退休。

  吃刘炎村粮谷长大的李元成,对家乡有着特殊的情感。1998年8月的一天中午,李元成正在深圳警备区办公。楼下值班岗外传来阵阵喧闹声,他出去一看,七八个泥腿汉子蹲在警备区外吵着要见“李司令”。他定睛一看,这不是刘炎村的乡亲们吗?他赶紧将他们在深圳安顿好。

  一拨人还未送走,另一拨人又来了。值班站岗的战士们都知道,李司令家乡的穷亲戚多。“司令,你是刘炎人的希望,我们不靠你,靠谁啊?”村民朴实的话语,让李元成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他决定回乡看看。

  返乡后的翌日清晨,李元成照旧在村里“出操”。冬日的山村,放眼望去,冷清宁静,炊烟袅袅,一群孩子手拿红薯,背着书包跑着上学去了。他拉住一个孩子问:“小仔,这么早上学?”孩子不认识李元成,但知道他是坐着小汽车回来的,气鼓鼓地说:“你那四个轮子跑得快,我两个轮子要走1个半小时呢。”望着摸黑赶着上学的孩子们幼小的背影,李元成心中泛起阵阵酸楚。

  听说李司令回来了,刘炎人像过节一样高兴,东家送柑橘,西家还是送柑橘,几天后,李元成家里的柑橘堆成了小山。李元成觉得奇怪,就到村里转悠,一位村民扛着一箩筐柑橘往田里走,整筐的柑橘顺着村民的眼泪一起倒进了田里。看到这一幕,李元成心里一阵悸动。

  当晚,李元成失眠了,胸口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这就是刘炎的现实: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家乡依然是那副旧模样:村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单门独户鸡为伴,横亘刘炎村的长岭岗,除了一栋破烂的村部,就只有寂静的山冈和繁密的橘林。因为道路不通,柑橘都“烂”在了这穷山坳里,每担只卖到10元钱;村里孩子上学要跑到10里之外的镇上或者其他村里的学校。

  李元成感到愧对刘炎人。入伍前,李元成是刘炎村生产队队长,他挑过粪,下过地,剪过树枝,他的心里最清楚农民的苦。这里是原新四军一师政委刘炎的故乡,刘炎村正是用他的名字命名。他是听着刘炎的革命故事长大的。刘炎牺牲后,陈毅元帅为刘炎题词:献身革命勋劳永存,服务人民无限忠诚!

  “服务人民无限忠诚”——这8个字深深地印在李元成的脑海里。

  东方鱼白时,李元成暗自下定了决心。刘炎村哺育了自己,现在,到了他回报刘炎的时候。

  那天上午,李元成召集村干部和几位党员、村民代表到家里做客,商讨刘炎的未来发展大计。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坑旁,李元成第一个发言:“刘炎要发展,就要大家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有人提议,先修公路将刘炎的柑橘卖出去;有人提议建学校,让孩子们就近读书;有人提议修自来水厂,家家户户喝上自来水……

  李元成从中听出了刘炎人共同的心愿——改变山村面貌,过上小康生活。

  1999年的春节特别冷,刘炎村当地的室外最低温度零下2℃。正月初一一大早,刘炎村香堰湾组的李虎成裹着棉大衣去邻居家串门,他边走边往手上哈气。此时,村口的泥巴路上,一个男人正在刨土,旁边放着一件军大衣。李虎成奇怪了,走近一看,原来是李司令握着锄头在填路基。一个月前,李虎成就听说,司令从深圳一位企业家那里引来第一笔资金,给家乡修路。但他没想到,司令亲自回乡干上了。他一把拉住李元成,“司令,你怎么能干这活,你可是我们村里走出去最大的官。”

  “我当再大的官,刘炎人还过着穷日子,我的脸上也不光彩。”李元成搓着冻得冰凉的手说。

  李虎成鼻子一酸,快步赶回家,喊上儿子、媳妇一起出门修路。

  “副司令回乡修路”的消息传出,湖南省一位副省长被李元成感动了,亲自批示拨款30万元用于修建刘炎村到桃源县的公路。

  从此,李元成就没有停止过为家乡建设奔走,到目前为止,刘炎村已投入100多万元硬化了10多公里的村级道路,全村270户农户中,已有一半以上的农户将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李元成四处发动自己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各种社会关系,多方寻找刘炎籍在外发展小有成就的同乡,说服他们为自己的故乡多作些贡献。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资金陆续到位:村里投资17万元修建了自来水厂;投资100多万元办起了刘炎针织厂;投资20多万元修建了集垂钓、自炊、观光于一体的休闲中心。

  村民的事就是我的事

  “只要能把事干成,嘴皮子说破了,脸皮磨厚了又算什么呢?”

  年复一年,春天的布谷鸟在这个小山村叫了六回,泥泞的山路变成了水泥路,浑浊的山塘变得清澈了。李元成肩上的担子却一点也没有轻松。

  经湖南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同意,从省里用于支援贫困落后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里,拨款30万元给刘炎建学校。为了落实这笔资金,李元成跑了三次长沙、五次常德,向各级单位打了十几个申请报告。

  刘炎村的村支书李耀清是李元成的弟弟,他自告奋勇去镇里送报告,却碰了一鼻子灰。李耀清想请哥哥出面,又怕他为难。“村民的事就是我的事,我不出头谁出头,他们总还要买我个人情。”李元成二话没说,拿着报告亲自去送。

  找人要钱的事不好办,镇里一个领导怕见李元成,总是推脱出差或下乡检查工作。李元成每天跑镇政府硬是等着领导回来,他好言好语地说:“钱是不好分,可马鬃岭镇要是没一个示范学校,怎么能带动全镇的教育事业。”

  上市里,跑省里,争项目,李元成把自己辛苦积攒的20万元积蓄也投了进去,建学校的钱还是不够,他打起了家人的主意。他家实行AA制,妻子和女儿各管各的钱。李元成知道,女儿刚参加工作,又在部队,妻子的工作也刚稳定下来,两人都没多少积蓄,但能凑一点就凑一点。

  一天晚上,全家人一起吃饭,他当着妻子的面,跟女儿下命令:“刘炎学校还差点钱,你赞助6000元吧。”李婧一听,傻眼了。

  作为女儿,她不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父亲在家的时间太少了,人在深圳,心却系着刘炎的父老乡亲,在家里,开口闭口都是刘炎村。她甚至有些“吃醋”。从2000年开始,父亲就资助了一位刘炎村的失学儿童,女孩名叫熊文玉,11岁那年,熊文玉父母双亡,失学在家。父亲听说了熊文玉的遭遇后,立即联系到马鬃岭镇最好的中学,资助熊文玉读书。熊文玉要高考了,父亲三天一个电话,叮嘱她不要紧张,认真复习,争取考到深圳来。李婧觉得,父亲对熊文玉的那种关怀更像是爱,而对自己则总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

  但身为军人,李婧能理解父亲,军人钢铁般的意志,让他们总是把自己最温柔的一面隐藏起来。李婧还记得,2003年10月,她接到深圳献血办公室的通知,她的骨髓和北京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骨髓库希望她能捐献骨髓,救助那位患者。进手术室的那一天,父亲来了,紧紧地握着她的手,只说了一句话:“婧,好样的,没给你爸丢脸。”后来,李婧从母亲嘴里知道,刚开始,父亲以为捐献骨髓就是从骨头里直接取骨髓出来,担心得几个晚上没睡着,但他一直没有提反对意见。

  父亲默默支持着自己,李婧心动了,她拿出了3000元,又说服母亲支援3000元,将6000元钱一分不少地交到父亲手中。

  建新校舍的钱还差一大截,李元成又到深圳找老板,找朋友,在半年的时间里硬是通过多种渠道筹措了200多万元,使得学校顺利完工。

  这期间,李元成受的委屈,他的老部下戴龙宁最清楚。有一次,李元成参加一个座谈会,一位老首长打趣地说:“元成啊,你的脸皮磨厚了。”李元成笑笑,回答:“只要能把事干成,嘴皮子说破了,脸皮磨厚了又算什么呢?”

  李元成为刘炎鞠躬尽瘁,有村民提议,将学校命名为“元成学校”,李元成严词拒绝了。他深情地对乡亲们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还是叫刘炎学校,让孩子们继承刘炎不怕苦、不怕牺牲的精神,下一代有了这样的情操,刘炎村就有希望了。”

  走进现在的刘炎学校,教室宽敞明亮,多媒体教室、图书室、仪器室、电脑室、实验室一应俱全,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环境整洁、设施齐全,特别是图书馆里摆放整齐的5000册图书,格外引人注目。在上学年全乡4个小学毕业班的统考中,刘炎学校的平均成绩名列第一,现在,远近乡村的村民都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个硬件设施全市一流的学校就读。个别距离远的乡村,还出现了家长集体包车送孩子来上学的景象。

  2003年9月,刘炎学校迎来了第一批新生。在出席刘炎学校落成庆典大会上,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庞道沐高度评价了李元成的善举。他说:“刘炎村的建设发展在李元成先生的亲自倡导下,得到深圳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多方筹资建成了致富路,解决了自来水问题,按市场要求调整经济结构,使刘炎人经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刘炎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我相信,刘炎学校的落成和刘炎农业生态园的揭牌将成为刘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起点。”

  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刘炎需要一个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领路人。

  农村是我的第二战场

  “没有攻不下的山头。接了刘炎这摊子事,我李元成就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2004年,李元成从副司令的岗位上正式退下来了,最高兴的莫过于他的妻子和女儿李婧。和许多军人的妻子一样,她长期忍受着分居之苦,独自抚养女儿。她心想丈夫退休了,一家人可以和和美美地过日子。深圳一家外资企业也希望能聘李元成为公司发展总顾问,并开出年薪十几万。

  机遇和使命感让李元成不得不再次抉择。

  刘炎村党支部开会,决定聘李元成为党支部第一书记,已退下来的老支书向银甫“扑哧”一声笑出来了:“人家是大司令,怎会回来做小村官。”

  第二天早上,向银甫在村里散步,走到村部时看见司令正在挂牌匾。他走进去:“元成,刘炎不像你过去带的那些兵,农民的‘倔强’劲你受不了的。

  “老支书,没有攻不下的山头。接了刘炎这摊子事,我李元成就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这天晚上,李元成在工作日记上写道:农村就是我的第二战场。

  李元成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枪林弹雨中,从未退缩。现任深圳警备区政委吕保山曾与李元成共事多年,他清楚地知道,李元成早已在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磨炼出“敢打必胜”的精神,李元成一早就知道,带领刘炎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硬骨头,但军人的使命和这种精神让他充满胜利的信心。

  李元成的弟弟李耀清今年56岁,是刘炎村的现任村支部书记。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广州,一个在深圳,他原想辞去村支书的职务,跟儿子一起过城里人的生活。李元成反问弟弟,进城了你能干点啥?村支书官不大,却能为村民干点实事。李耀清觉得一肚子委屈,但他终究拗不过哥哥,留在了刘炎村。

  更委屈的还在后面。村干部开会,李耀清发言说,村民不同意在田埂上种桂花树,既然有人反对,种树的事情就暂时搁搁。一边旁听的李元成火了,桌子拍得震天响:“你的思想这么落后,怎么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实在不行你就从支书的位子上下来。”

  李元成语惊四座,村民们还没见过让自己弟弟下台的“大哥”。

  发完火,李元成心平气和地说:“你要告诉村民,种桂花树,既可以美化环境,树苗长大了,还可以卖钱。让农民看到实惠,这就是村官的职责。”

  如今,桂花树有一人高了,吐露芬芳。常德一家园艺场来收购,开价800元。刘炎的“老困难户”李新民,眯着眼睛使劲地嗅着满地的醉人芳香。

  建设社会主义新刘炎

  “中央出政策了,我们的方向更明确了,刘炎有大发展了。”

  2005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城乡统筹的思路,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村面貌有一个大的变化。

  “中央出政策了,我们的方向更明确了,刘炎要有大发展了。”激情让55岁的李元成重获青春。

  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李元成用双脚丈量了刘炎的每一寸土地,他将刘炎村的地貌绘成图纸带回了深圳。

  刘炎村地域面积5平方公里,约7800亩,其中山林、山坡地5000亩,水田1200亩,水面200亩。经过几年的发展,刘炎的柑橘种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村里现有柑橘面积2800多亩,已受益面积1500多亩。

  李元成清醒地认识到,要长久提升经济实力和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须瞄准一项产业,发展一次产业,从而与市场对接,最大值地促进村民增收。根据中央的指导思想,结合刘炎的实际,李元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刘炎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以柑橘为主导产业,以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为长远目标的发展路子。要让刘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里,家家户户可以住上干净整洁的楼房,装上电脑联网世界。

  ——在这里,有幼儿园和养老院。老人、孩子都能各得其乐。

  ——在这里,还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民主管理、运作规范的刘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村民们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

  ——在这里,村民生活乐观向上,家庭邻里和睦相处。

  客商云集采购刘炎柑橘

  “大市场建好了,我给你们吸引全国的客商来刘炎,把橘子卖个好价钱。”

  自从作出了回乡带领刘炎人脱贫致富的决定后,李元成的日子并不好过。妻子窝了一肚子的委屈,女儿也因担心他的身体而举起“反对”的大旗。李元成的好友也来劝他:“元成,算了,谁都想光宗耀祖,留名家乡,可带领农村脱贫致富,难啊。万一有个什么闪失,村里人会骂你一辈子的,何必呢?”

  一盆盆的冷水泼下来,没有浇灭李元成的激情,他像个真正的军人一样迎接战斗。

  2005年春天,刘炎村村部里人头济济,乱哄哄的。向银甫挤到人堆里看看,摇摇头,又挤了出来。刘炎柑橘大市场的项目要上了,建市场要占用部分村民的土地,大家来找李元成扯皮:占了土地就要赔偿!

  李元成让李耀清跟村民讲道理,告诉村民租用土地的好处,连续一个月在村里各户人家中奔走,但还是有部分人无法理解。

  一个远方亲戚,也给李元成写了一封绝情信:“你在外面当了大官,不帮我们也就算了,还回来霸占我的地,从今以后我们断绝往来。”

  李元成顶住压力,硬着头皮再次上门给农民做工作,并打包票:“大市场建好了,我给你们吸引全国各地的客商来刘炎,把橘子卖个好价钱。”

  每到柑橘丰收的时候,刘炎产的柑橘价格总是低于周边地区,李元成带着村里的一个种植能手去常德市里调研,发现刘炎柑橘品种不佳,村民的嫁接方式也不对。他在常德农艺园里购买了5000株新品种回家,号召村民来家中拿幼苗,但只有几个人上门。

  李元成傻眼了,再一次领教了农民的“倔强”。他挨家挨户敲开村民的门,将幼苗送到村民家中。

  李元成将村委分成九个小组,每组任命一个组长,由各个小组的组长和党员负责向村民们灌输新的观念和思想。他隔三差五为组长上课,刚开始,组长们积极性都不高,经常迟到缺课,李元成急了,制定了一个规矩,谁来听课奖励10元钱。

  2005年夏天,眼看满山遍野的柑橘又要摘果了,柑橘大市场门前还有2公里长的马路没有铺好,李元成急火攻心,一病不起。他坚持要亲自去修路,向银甫一把拉住他,扛着铁锹就上路了。70岁的老支书出马,村里的党员、村干部和村民们纷纷出动了,全村上下奋战了7天7夜,修好了2公里长的马路。

  重病中的李元成坚持来到工地,拿着相机记录着这感人的一幕幕,一股暖意涌上心头,往日的委屈一扫而光:多么勤劳质朴的村民啊!

  病好后,李元成马不停蹄地赶往东北各省。东北一直是湖南柑橘的销售大户,前几年,一些东北客商也曾来刘炎考察过,但因为交通不便,客商来了又走。这一次,李元成要再把客商们请回来。为了省钱,他坐公交车跑哈尔滨、吉林等地的水果批发市场。他给客商发名片,与他们交朋友。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炎柑橘大市场开张时,一批东北客商带着鼓鼓的钱包来到了刘炎。

  现在,刘炎的柑橘大市场已经在全国各地水果客商心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来这里进货的以东北、河北、浙江和北京的客商居多,橘子丰收的时候,每天最高的销量可以达到20吨。

  去年12月,记者来到这个大市场,一群正处于农闲的村民正在给柑橘打包。前年退伍回乡负责管理柑橘大市场的李志强,正在操作一个十几米长的槽型机器,只见村民在机器的一头将柑橘倒进去,几分钟后,机器另一头出来的柑橘不但色泽光鲜,而且还自动将柑橘以大小进行分类,然后倒进包装箱。

  李志强告诉记者,这个机器叫“柑橘选果打蜡机”,村里花了7万多元买进。不但能对柑橘进行清洗,还能打蜡分类。

  穿上了漂亮的外衣,刘炎柑橘从过去的1毛钱500克,一跃变成了500克1.7元。村民门也尝到了改善柑橘品质,打开市场后的好处。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正好看见一辆载重20吨的大货车开进大市场。司机告诉记者,他来自辽宁省葫芦岛市,刘炎的柑橘在他们那儿非常好卖。“冬天俺们东北缺水果,刘炎的柑橘质量好,皮薄肉厚,前两车拉回去3天就卖光。每车装上20吨,大概能净赚3000多块钱。”

  彭进明是刘炎村的外来户,2000年来到这里的时候,他只是一个泥瓦匠,还背负2万多元的债务。这几年,他通过拉货、做柑橘生意一步步积累了财富。现在彭进明盖起了两层小楼,一楼开超市,楼上自住。他请记者到家里参观,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每层楼还有卫生间。彭进明告诉记者,他现在每年的固定收入有3万元,这样的生活水平在刘炎村属于中上。“有些人家柑橘种得好的,每年至少能有6万元收入。”

  李新民夫妻俩都是残疾人,早些年他们家是全村出了名的贫困户,但自从种上柑橘之后,家境逐渐改善,最近还盖起了两层楼。李新民感慨地对记者说:“我真的很感谢‘司令’,是他让我走上致富的道路。‘司令’扶贫主要是扶智,他送给我几本种植柑橘的书,我按照书上说的去做,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刘炎想持续长久兴旺繁荣,首先就得从根本上更新村民们的思想,教他们做一个新时期的农民”

  2006年秋天,刘炎村又迎来一个丰收年。村口的那条水泥路上,每天欢快地跑着大卡车。70多岁的向银甫,喜欢坐在村口的大树下晒太阳。活到这把年纪,还能看见操各种口音的人来到这里,他觉得生活真的越来越新鲜。有时,司机会停下来找他问路,他浑浊的眼睛里会突然变得清亮。“右转,沿着大马路开过去就到了刘炎柑橘大市场。要我带路吗?”

  孩子们放学了,唱着歌儿跑过,向银甫在背后喊:“李司令是个好人啊,你们长大了要向他学习,为刘炎作贡献。”

  刘炎的孩子们对李元成是又爱又怕。每次遇到司令爷爷,他们总是不自觉地整理一下衣服,背好书包,生怕被司令爷爷批评。村民们也喜欢拿李元成来“吓唬”孩子们,“如果做错事,司令爷爷会发脾气的。”

  向银甫说,李司令有威信事出有因。柑橘大市场刚落成时,一位东北客商来进货,当装完车后,客商发现一户村民卖给他的柑橘里有“猫腻”,一箩筐柑橘只有六成是优质柑橘,四成是普通柑橘。东北客找到李元成讲道理。李元成二话没说,当着那户村民的面,铁青着脸,将一筐筐柑橘倒在地上,亲自将普通柑橘一个个挑出来,为东北客换上又大又红的优质柑橘。

  当天晚上,李元成连夜召集村民大会,嗓门提高了八度。他下了一个死命令:以后来刘炎的客商都是贵宾,不许出现欺诈行为,务必保护每一个客商的合法权益。谁再搞鬼,就别想进柑橘大市场。

  “柑橘欺诈”风波平息了,李元成从这事件里却看到了另一个课题: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该怎么引导他们过上积极健康的生活,懂得诚信为本?

  刘炎村有打麻将、打纸牌的传统,村民有钱了,如果引导不好,很可能会造成赌风兴盛,各种问题很可能会因此而来。为此,李元成召集村干部开会,他说:“刘炎村要想世世代代安居乐业,兴旺繁荣下去,首先就得从根本上更新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做一个新时代的农民。”

  经过深思熟虑,李元成和村里的党员干部想出一个办法,成立了“村民理事会”。这个组织的日常工作就是调解好村民之间的关系,教育村民如何讲卫生、讲文明,讲诚信,做一个新时代的农民。

  理事会会长李文成和李元成从小一起长大,而且还同一天入伍。退伍后李文成当起了老师,退休前是镇中学的语文教师。“我的退休工资差不多2000元,在农村来讲可以安度晚年了,但‘司令’退休了都能回村发挥余热,我为什么不可以?”

  在李元成的感召下,这对儿时的伙伴年过半百之后再次携手为建设新农村而奔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理事会去年8月组织了一场“五好”大评比。所谓“五好”,即好村民、好夫妻、好邻居、好婆媳和好兄弟。“评比结果出来后,上榜者戴上大红花,村里发奖品,隆重表彰。”李文成说:“这么做也是鼓励其他村民向他们看齐。”

  从外村嫁过来的覃雪英告诉记者:“刘炎村的民风确实比别的村要高出一截,无偷无盗,邻里关系融洽。”至于她和丈夫家里人的关系如何,她很满足地说:“很好,公公婆婆对我都很好,他们都比较开明。”

  在李元成的倡导下,村里办起了“农民夜校”,结合村民们种植柑橘的实际情况,辅导他们在不同的季节如何培植果树,教他们如何与客商打交道,让产品卖出个好价钱。此外,村里还开设了阅览室,订购了科普类和时政类的书籍杂志,让村民们多了解社会。

  李立轩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的老师,他也是刘炎村人。“农民夜校”开办后,李立轩将自己所有的假期都交给了刘炎学校。

  大学老师来上课,邻村的农民也来听课。他们拿着笔和纸,认真地做笔记:柑橘分很多个品种,有的可以吃肉,有的可以做成罐头和果脯;多余的粮食可以发酵成米酒……教室里坐不下,村里的妇女倚着崭新的门框,一边打毛衣,一边乐滋滋地看李立轩演示幻灯片。

  万里长征刚走完第一步

  “只要我还能干,我就会继续努力。我这一代实现不了,还有下一代。”

  2006年4月,来自湖南、湖北、江西、深圳等地的农村经济大户,农业专家在刘炎村举行了一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

  一个偏僻的山村竟然要举办一个跨区域的研讨会,刘炎凭什么?

  答案就在刘炎村的街头巷尾。

  记者日前走进了刘炎村,深刻感受到这里浓厚的时代气息——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规划有序的小洋楼,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房前屋后果园成片。傍晚时分,刚放学的孩子在村里的公园里坐跷跷板,滑滑梯,玩捉迷藏……好一幅安康富足的田园生活景象。

  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高低,厕所条件的好坏最有说服力。刘炎村家家户户盖新房时,全都规划建设了洗手间,抽水马桶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村里路边的野草也都有人定时清除,不锈钢的垃圾桶每隔50米就有一个。

  这里的生态环保意识,也让记者震惊。村里看不到一个冒烟的企业,砖瓦厂也在10年前绝迹。每家农户的坪前屋后都栽满了桂花、栀子花、月季花。

  刘炎村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膨润土,去年江西有一家私营老板想出高价在这里开采,被村里婉言谢绝。李元成告诉记者,根据刘炎村的长远规划,这里未来的发展模式是生态环保型的,不允许“经济总量上去了,环境质量下来了”的恶性循环现象发生。难怪常德市将刘炎村定为生态农业基地。

  李耀清告诉记者,村里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入户率达100%,电话入户率100%。200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1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6000元以上。

  “我们要感谢李司令,没有他,就没有刘炎的今天。”村民李虎成说。这也是全村人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

  李元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刘炎的身体力行者,刘炎的发展也成为湖南省以及国内其他村庄学习的对象。常德市市长陈君文表示,刘炎村的建设将会为常德市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农民素质的大提高起到示范作用。

  “刘炎村的经济实力在全常德各个乡村当中算不上最强,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却是全市各乡村当中最超前的,工作也是最扎实的。”常德市新农办有关负责人这样评价刘炎的变化。

  在刘炎村村部的活动室,墙上挂着两块金光闪闪的牌匾,内容一致,都刻着:奖给先进基层党组织。落款一个是常德市委,另一个则是湖南省委。上级党委对刘炎村委这些年来工作的肯定,全都浓缩在这两块极具分量的“金匾”上。

  但在李元成看来,刘炎现在所取得的成绩只是“万里长征刚走完第一步”。

  “相比之下,致富要容易得多,难的是如何改变村民们那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李元成直言不讳地说,他自己也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表,“只要我还能干,我就会继续努力。我这一代实现不了,还有下一代。”

  新闻链接

  甘祖昌

  甘祖昌(1905—1986),江西省莲花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革命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全国解放后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甘祖昌头部三次负重伤,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使他难以坚持领导工作,领导和同志们都建议他到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去长期休养,但甘祖昌要求回到家乡务农。1957年,经组织批准,甘祖昌带着全家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从此踏上了新的征程。甘祖昌一到家乡,就投入了建设家乡的劳动。从那以后,他几十年如一日,在农村生活的29年里,甘祖昌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一直坚持参加劳动。在他的努力下,全乡先后建起了江山陂、快省陂、峙垄陂、马家坳水库、龙潭水库等水利工程。甘祖昌为促进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将军当农民”的事迹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在他逝世后,新华社播发了长篇通讯《一代风范—缅怀甘祖昌将军》。(任民)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