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农民的新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08:47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新农村就是住上大瓦房和小楼房,能挣到钱,能有钱花。”

  “新农村就是水泥路铺到家门口,喝上自来水,村容整洁,家中卫生。”

  “新农村就是不再有赌博、打架斗殴等坏风气,娃娃都能受教育,农民看病不再难。”

  上面这些话,是笔者最近走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村庄,与农民谈起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时听到的。

  文明村———瓦匠庄村的新变化

  一进积石镇瓦匠庄村,映入眼帘的是通到各家各户的平整的水泥路,道路旁竖起的路灯,房前屋后倒垂的杨柳,感受到的是老人孩子们悠然自乐的和谐气氛。

  一路走来,村道上没有尘土飞扬,不见杂草垃圾。村民们说,过去村里垃圾遍地、牲畜乱跑、污水乱泼,这样的村容村貌是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结果,为了改变“脏、乱、差”的现象,村里专门设立了党员卫生协管岗。同时针对群众技能单一、致富无门等实际,实行了党员“一对一帮扶”制度,29名农村党员结对帮扶29个贫困户,按照“扶贫扶智扶本”的思路,党员对贫困户给技术、给致富信息。近两年举办了两期拉面匠技术培训班,60余名贫困劳动力经过培训在北京、深圳等地从事餐饮业,拓宽了增收渠道。

  瓦匠庄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为使各民族团结和睦、齐心协力共同致富,活跃各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里建起了老人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还建起了篮球场、宣传栏。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打架斗殴、赌博闲聊的少了,积极学习科技知识、带头发展经济致富的多了,全村群众讲文明、讲科学蔚然成风。

  奇石村———乙麻亥村民经营石头发了财

  世代居住在黄河边的清水乡乙麻亥村人,长期以来以种植业为主,是一个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的贫困村。近年来,乙麻亥村农民转变观念,瞅准市场,积极找寻新的增收亮点,靠黄河里丰富的石头资源致富,以捡石头、收石头、藏石头、经营石头发了大财。现在走进乙麻亥村任何一座不起眼的农家小院,那些在堂屋内、院墙边摆放的形状各异的黄河奇石让人大开眼界。

  西宁市八一路市场有个奇石一条街,在这条街上有一些很有名气的经营奇石的撒拉族老板,他们都是清水乡乙麻亥村普普通通的农民。黄河奇石,让这些土生土长的撒拉族农民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他们靠经营石头,每年少则赚回上万元,多的可挣十几万元。仅此一项,该村年创收200万元。

  石匠村———宁巴村走上小康路

  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的道帏藏族乡宁巴村村民,有着善于从事藏式建筑的传统,以其设计精妙、技术精湛的石墙工艺而深受青、藏、川、甘等地群众广泛赞誉。

  近两年来,宁巴村以“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村两委班子积极组织180余名民间工匠,凭借修建藏式建筑的独特手艺,跳出农门到青、藏、甘闯市场,先后修建起240余座藏式建筑,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该村有一个藏族青年吉他弹唱小组也不甘寂寞,到西宁歌舞厅和文化娱乐场所做起了弹唱藏歌的“生意”。在这些民间文艺户的带动下,这个村群众近年通过文化增收,走上了致富路,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文明村”。

  饮食村———下草滩坝村的“农家乐”

  循化的民族饮食文化可谓独树一帜。积石镇下草滩坝村村委会主任尕西木等农民独具慧眼,利用黄河北岸的部分土地和苹果园,依托民族饮食,以承包和租赁等方式,办起了一个个撒拉族风情园、农家乐等旅游观光场所。这些风情园以黄河沿岸的独特风光以及优雅的环境、考究的民族风味饮食,周到的服务,吸引了大批游客。村民们纷纷仿效,目前有170多户村民在这里做起富有民族特色的集餐饮、旅游为一体的文化产业,一般每户年收入5万多元,最多的达20万元。(作者:韩生英)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