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明,共同的感受和期盼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09:00 解放日报

  

城市文明,共同的感受和期盼
城市文明,共同的感受和期盼
城市文明,共同的感受和期盼
城市文明,共同的感受和期盼
刚刚过去的2006年,文明是这个城市中的亮色一抹:知荣辱、讲文明、迎世博,一种人人知礼仪、个个讲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正在逐渐形成。

  站在2007年的新开端,我们举目展望,城市文明中有何改进、有何不足,又有哪些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日前,记者采访了11位不同身份的普通读者,倾听并记录他们对城市文明共同的感受和期盼。

  2006年

  你认为身边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王跃和(长宁交警支队):乱闯红灯现象明显改观

  站在交通路口,感觉最大的变化是,全社会合力推进交通文明整治。持续7个多月,交通协管员、志愿者和警察协同作战,真正使城市交通文明成为大家共同的责任。最近一次市民巡访团测评显示,市民的知晓率达97.5%。主要路口在有管理的情况下,行人、车辆乱闯红灯现象明显改观,对警察处罚违法人员的支持率明显提高。

  仲伟超(上海小苏北旧货调剂商店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交通文明意识增强

  以一个外来务工青年的身份当上社区交通文明志愿者,站在车水马龙的交通路口,感受最大的变化是,行人的理解和支持更多了,农民工的交通文明意识也增强了。许多和我一样的农民工弟兄,从小在农村长大,行路骑车一直是怎么方便怎么走。来到大上海,遇到多岔路口,见到红绿灯闪烁,心里会发慌,不管三七二十一穿过去再说,因此而被罚款。现在,不仅懂得了“绿灯行、红灯停”的行车走路规矩,也增强了文明交通意识。

  刘启龙(市民巡访团成员):对不文明行为说“不”的人多了

  我参加市民巡访团3年多,感觉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变化最大的一年。变化能从路口等公共场所看出来,看红绿灯走路的人多了,乱穿马路违反交通规则的人少了。变化还体现在市民对待不文明行为的态度上。

  一年前,我遇到一位闯红灯的中年女士,当交警拦下她对她进行教育时,这位女士不仅无理取闹,还动手推搡交警。最后,由4名交警和协管员一起努力,才把她劝到人行道边接受处罚。令我心寒的是,整个过程前后有20多位市民围观,却没有人站出来说一句话。而就在不久前,在虹口区的某个主要路口,我又看到一位市民想要闯红灯。还没来得及等到协管员劝阻,边上等候绿灯的几位行人就先开口:“看前面的红灯。怎么好乱穿马路?”

  对不文明行为说“不”的人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少了。在城市文明中,这一变化让我欣喜!

  在公共场所

  你认为最令人讨厌的行为是什么?

  刘梅(兄弟中国商业有限公司):最讨厌在公共场所随意吸烟

  有时,在一个会议厅里开会,会被烟熏得头疼胸闷。在这里,被动吸烟危害健康的常识不被人认同。现在世界上很多城市在餐厅、咖啡馆、剧院等公共场所设有非吸烟区(席),香港对在公共场所吸烟者处以一次5000元港币的罚款。建设现代化城市,这方面意识有待提高。

  陆夏(华晨金杯上海分公司白领):最反感上下自动扶梯不靠右立

  每天乘坐地铁上下班,我最反感的就是那些上下自动扶梯不靠右站的行为。有时明明扶梯右边有空当,不少人还是会站在左边;或者两个人旁若无人地并肩说笑,完全堵住了后来人的通道。一些上班族为了赶时间,不得不从这重重阻碍中“挤”出一条通道;我曾为赶一班地铁,在一部扶梯上连续说了十几声“借光”,但挤下扶梯后列车还是开走了。

  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他们高峰时间人也很多,但大家都会自觉靠右站立,为有急事的人留出一条通道。其实左侧与右侧,有时只是多上了一个台阶,何苦为这一步路,让文明“失分”。

  洪克敏(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梅园居委会):最讨厌手机铃声“扰人”

  最讨厌公共场所的手机铃声和旁若无人的通话声。现在手机铃声五花八门:狗叫声、猫叫声、鸡叫声、鸭叫声……在公共场所此起彼伏,如同置身于集贸市场,已经成为生活中令人十分讨厌的“扰民”现象。

  金康生(大众出租车司机):最反感车过积水处不减速

  雨天行车,不少司机经过马路积水处也不减速,这点最令我头痛。曾经一个雨天,我开着空车经过一处有少量积水的小马路时,迎面过来一辆进口轿车。两车交汇,我有心放慢速度,没想到对方却不领情,全速呼啸而过。飞溅起的泥水直接从半开的车窗打进来,弄湿了我半身。而同样没关窗的后车厢也遭了殃,刚换上的雪白座椅套被溅了不少脏泥点。

  后来我一留心才发现,原来下雨天路过积水处不减速的司机还不在少数。他们为什么就不能为边上的行人和车辆想一想呢?

  2007年

  你最希望改进的是什么?

  储海琼(奥雷通光通讯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希望更多谦让、帮助与微笑

  一次,我在公交车上遇到这样的情景:一位老人装着水果的网兜破了,水果滚向四处,老人一手扶着车厢把手,一手吃力地捡着水果。许多人视而不见,表情冷漠,但一位女士立即从自己的包里掏出塑料袋帮助把水果一一捡起,老先生感激不已。

  衷心希望在我们的城市、市民中,能看到更多人与人之间的谦让、帮助与微笑,少一点冷漠和不谦让。因此我建议在市民中倡导:人与人相遇,不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能以“微笑、点头”示意;见到别人遇到困难,应主动问一声“您需要帮助吗?”对问路的人要热情耐心。

  安毕卡(长宁区巴黎花园印度籍居民):希望更多文化沟通

  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居住着来自世界各国的外籍居民。城市正在积极筹备2010年上海世博会,希望能有更多的上海人学讲英语;更多的标识标志,包括路名有英文指示;有更多的外国人能讲汉语,读、写中文,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

  胡杰(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系大三学生):希望文明不要提醒

  去年4月份起,我和同学们在学校门前的几个路口当交通文明志愿者。经过大半年时间,我发现越来越多市民开始文明行路。但与此同时也有几个“不一样”:交警、协管员或志愿者在与不在有时不一样;白天过马路和晚上有时不一样;一个人过马路和一群人过马路有时不一样;文明行路宣传高峰期间和平时也会产生一些不一样。

  接下来的2007年中,我希望我们的行路文明能够消除这些“不一样”,把外在的规则内化为每个人心中的行为准则。在新的一年里,无论我们城市文明的主旋律是“不乱穿马路”、“不乱扔垃圾”还是其他,都应成为一种不需要提醒的文明。

  翁敏华(上海师范大学女子文化学院教授、礼仪专家):期待文明“方阵”早日出现

  一个大城市的文明,需要多个方面共同努力。作为市民,需要规范自身行为,遵守各种城市规则;而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也应当为市民践行文明创造更好的环境。现在有些路口红绿灯时间间隔仍然有的太长、有的太短,希望合理设置;有些公共场所垃圾箱数量还是太少,有些公共设施依然有待完善……

  当年到东京出访时看到的文明“方阵”记忆犹新:上下班高峰时间,人群在路口自然集结成两个“方阵”。绿灯亮起,相对路口的两个方阵有序过马路;而另两个路口又正在形成新方阵。为什么会这样规范?东京人说,一方面是已成习惯;另一方面,用较短的等候时间就能换来安全的保证,值得。真心期待这种文明“方阵”能在我们身边早日出现。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