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地震震出的网络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09:16 南方日报

  几根光缆断了,一个世界乱了

  反思地震震出的网络之痛

  海外网站访问困难,电子邮件频繁丢包,MSN长时间无法登录……台湾海域地震的冲击波与后遗症一时间难以平息。中国电信近日表示,如果一切顺利,因为地震而受损的海底光缆将最快于本月15日左右恢复到正常水平。而来自台湾和香港的消息则称,海底光缆要到本月底才能完全修复。

  无论如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际互联网的畅通维系在了几根细细的光缆之上。牵一发而动全身,几根光缆的中断就可能引发巨大的蝴蝶效应。

  去年12月26日,南海台湾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多条国际海底通信光缆发生中断,导致附近国家和地区的通信受到严重影响。经过抢修和启动各种应急方案,话音通信优先恢复了正常,但国际互联网的带宽恢复却非常缓慢,尤其是中美之间的互联网访问拥塞严重。

  此次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财产损失并不算十分严重,但它给国际通信,尤其是互联网造成的困扰却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深刻反思。

  光纤通讯之痛

  亚马逊河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可能掀起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风暴——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在此次的断网事件中再次被生动演绎。两个大洲间的互联网通信,就维系在几条小小的光缆之上。光缆断了,网络世界几亿人的生活乱了。

  目前,各大陆间的几乎全部数据通讯都是通过包在绝缘保护层里的极细的光纤束传输的。电信企业将长达数千海里的光缆铺设在海底,穿越大洋。

  而这些光缆其实是非常脆弱的。首先,它们经过的水域往往是重要的海路运输通道或渔船作业海域,2001年和2003年上海崇明岛海域就发生过因渔船拖网、船只起锚而拉断光缆的事件。其次,这些光缆所经的地区刚好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地震多发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往往造成光缆移位,甚至拉断光缆。

  如今,美国仍然是全球互联网的中心地区,大量主要服务器和国际网站都在美国,这在客观上导致国内网民的大量海外访问流量都是指向美国。而中美之间的光缆,几乎都要经过台湾附近海域,此次地震就一次性造成6条以上的主要光缆中断,中国用户在访问美国服务器时,就不得不绕道欧洲或者澳洲,速度大受影响。

  更要命的是,海底光缆的维修还是异常困难的。在茫茫大海中,从深达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海床上找到直径不到10厘米的海缆,就如同大海捞针。再探测到光缆的断裂点,并将之打捞上来,重新接续好放回海底,其技术难度可想而知。同时,海上大风大浪等恶劣天气可能造成修复工作的缓慢。

  但是,近年来,随着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通信与互联网服务也增长迅速。截至去年6月份,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超过1.23亿,而在2000年初时只有890万。大量网民都会在无形中产生访问海外网站服务器的需要,比如使用国外电子邮箱、MSN等。相比之下,国际通信的带宽资源已经越来越紧张。

  大量的网络通信需求都被寄望于几条小小的光缆,这使得它们在危机到来时表现得异常脆弱。这次的断网事件也促使专家和电信企业思考,是不是需要在亚洲与欧洲之间铺设更多的陆路光缆,以便在遇到类似事故时有更多的替代途径。

  除光纤通讯之外,卫星通讯的替代作用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卫星通讯速度不如光纤快,信号容量小,而且成本很高,但是作为一种备用手段也是必要的。中国电信就一度表示,正在考虑用卫星线路弥补眼下光缆线路容量的不足。

  企业本地化之痛

  在这场地震,受伤最深的跨国公司可能是微软的MSN了。由于服务器基本上都设在了美国,绝大部分MSN的用户在地震后悲痛地发现,他们不能再正常使用这些服务了。

  “你能上MSN吗?”这已经成为很多人发短信的内容之一。目前国内活跃的MSNMessenger用户可能超过1500万以上,这些用户中的大约八成以上在地震后最初的一两天时间内无法登录——而这本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能不能上MSN甚至更成为私下里测试“人品”的标准。不过,即使部分“人品”较好之人能艰难登录到MSN,他们也失望地发现,原本满满当当的联系人列表里,在线人数屈指可数。

  痛苦还不止于此:信息频繁失踪,有时一句话要讲好几遍对方才收得到;个人博客空间老也打不开,频繁显示各种出错信息……

  当然,这样的问题其实不仅MSN一家,很多跨国网络公司都被地震狠狠地“震”到了。包括雅虎在内的很多国际网站在地震后纷纷出现访问速度很慢,稳定性也比较差的情况。很多国际的电子商务网站更是几乎完全失灵,导致很多外贸企业损失惨重。地震后的两天里,新浪做了一下调查,97.51%的网民表示很多国际网站访问不了或者访问速度很慢。即使到了今天,仍有部分用户无法登录MSN以及访问部分国际网站。

  相比之下,国内的很多网络公司则成为这场地震的大赢家。在MSN无法登录的时候,腾讯QQ又成为了很多人的沟通工具。“我都差不多有一年多没开过QQ了,平时基本上都是用MSN与同事和朋友联络,现在不得不重新用上了QQ。”一家网络公司的职员表示,她在当天就迅速用手机短信的形式将自己的QQ号码传递给所有的客户。

  一场地震,造就冰火两重天。跨国网络公司在这样的不可抗力面前一下子就失去了以往的气势。很多评论者表示,无法解决本地化的问题将是这些跨国公司在未来发展的最大瓶颈。而本地化也绝对不仅仅是招几个中国职员,在中国设个办事处,起码要在本地设立服务器,解决访问速度与稳定性的问题。

  国际域名之痛

  细心的网民会发现,在海底光缆中断后,很多无法访问的网站基本上是.com域名的,而很多以.cn为结尾的域名在访问上基本上没有问题。互联网专家称,“这次地震对国际.com域名的安全性提出了考验。由于国际域名.com的域名解析服务器设置在美国,一旦遇到类似地震、战争等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将无法使用。”

  另外,有消息显示,由于台海地震导致中国注册者近日到期的.com域名无法正常续费,存在域名丢失或被注销的风险。“由于.com域名的注册服务器设在国外,所有的.com域名注册、更新和续费都须连接海外服务器。而受到地震光缆断裂影响,很多注册商一时都无法正常进行.com域名的数据更新。”域名注册商如是表示。

  这次事件对国内企业的教育意义在于,盲目崇拜国际域名.com要不得,使用中国域名.cn其实也没什么不好。

  同时,还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全球目前有十几个互联网根服务器,这些根服务器大部分在美国。这对中国互联网的安全与稳定提出了挑战,中国何时才能有自己的根服务器呢?在没有根服务器之前,可能我们还要继续为类似的意外事件埋单。

  网络化生存之痛

  “不明白,你不在,我就像不存在。不能忘,你的爱,是否我对你太依赖。对自己我太无奈,这样太容易就被你伤害。”用《依赖》这首歌来形容我们对互联网的依赖可能是最恰当不过了。

  当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对它的依赖性也与日俱增。突然有一天,网络瘫痪了,我们该如何是好?仅仅是国际通道有些拥塞,我们已经感觉到如此的不适应:很多网站上不了,邮件收不了,MSN上不去,软件注册连通不上,杀毒软件升级不了,网上交易无法确认……天哪,原来我们都已经陷得如此之深!

  在这次断网事件中,很多白领患上了MSN狂躁症。MSN上不了,工作仿佛也失去了动力。猎头网站的卢小姐说,没有了往日噼啪作响的键盘声,办公室安静得让人觉得可怕。无奈地面对着电脑屏幕,一脸呆滞或焦虑成为办公室里最常见的表情。

  网络化生存,痛并快乐着。深陷网中,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煎熬,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负担。这次断网事件不能不让网络一代细细思考:我们是不是对网络化生存太过依赖了?

  本报记者陈亮巫伟

  相关报道

  不可抗力造成损失难求补偿

  台海地震引发的断网事件,给台湾中华电信造成了超过了1.5亿新台币的损失,但是中华电信却作出了一个很人性化的举动,免去了断网用户当月的使用费。内地饱受断网之苦的网民不禁要问,我们是否也可以向电信运营商要求经济补偿?

  根据新浪网的网上调查,超过九成的网民声称此次断网事件影响了其工作、生活,其中更有近六成的网民称影响“很严重”。

  但是,网民要寻求经济赔偿,其实于法无据。相反,根据我国的合同法、电信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由于地震等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企业没有过错,是无需承担赔偿责任的。在电信运营商的入网协议中,也有类似的明确条款。

  “不可抗力规则是一种国际惯例。如果企业要对不可抗力的损失赔付,那企业可能就垮掉了。”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认为,虽然从法律上讲,电信运营商无需为地震导致的断网承担赔付责任,但是中华电信的做法却是有借鉴意义的。

  “中华电信这次免去用户的一些网络费用不是一种赔偿,而是企业承担的一种道义责任,也可以说是企业提高自身知名度、美誉度的一种营销手段。”他说。

  本报记者巫伟

  图:

  Outsource

  制图:喻焰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