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美国与陈水扁的互动已成为“个案零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11:04 中国台湾网

  台湾《联合报》今天发表社论指出,美国与陈水扁的互动,显然已失建立在坚实互信上的长期默契,而变成就个案而论(case by case)的“零售”行为。去年五月,因陈水扁执意“终统”而关系恶化,美国以羞辱的手法命陈水扁过境阿拉斯加,陈水扁恼羞成怒,并演出“迷航之旅”,因而形成了一个不堪回首的“个案”。

  此次,陈水扁再向美国叩关;遂传出美方欲对陈水扁的元旦文告“事前审稿”的说法,且事后又证实文告中已无“台湾‘新宪’运动”等主张;接下来,美国在宣布同意过境时,竟史无前例地指系“符合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类此种种,台美当局为此次“过境本土”的讨价还价已是历历在目,于是又形成了另一个“个案”。

  社论说,陈水扁脱轨,美国即予制裁;陈水扁展现驯服姿态,美国即予奖赏。这是美国的“巴夫洛夫制约手段”,却是陈水扁及台湾的莫大屈辱。

  这样的台湾与美国的关系,已经失去了建立在坚实互信上的长期默契,而变成了反复变化及残破断裂的“短线”操作,及每次都是逐件结算的“零售”交易。这绝对不是可大可久的作法。

  社论假设说,不妨想象:陈水扁此次出访回来后,突然又发动“新宪”运动,亦再度否认“九二香港会谈所达致的共识基础”,且又否决了人民币兑换政策;于是,这次出访,又一次成为“零售”,一切又退回原点,朝向另一次周而复始的循环移动。

  社论指出,陈水扁或许曾经有过放眼远大的政经思维,但经六年半以来的反复变化,其一切政经作为皆已被他切割撕裂成一段一段的“短线”,不但体系破败,而且自相矛盾、自相毁灭。台湾与美国关系之陷于“短线”与“零售”,只是一个例子而已;其它的,如“新中间路线”亦是“短线”,“自欺欺人的正名‘制宪’”亦成“短线”,则几乎已陷于“无线不短”的困境了。

  如今,横在陈水扁面前的是两大课题,一是“府邸”弊案,一是台湾政经大计。然而,弊案或仅涉及陈水扁之个人荣辱而已,但台湾政经大计却是攸关台湾未来命脉所系。整体政经政策会不会陷于支离破碎的“短线”实在令人忧虑。(驿雨冰)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