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玉和讲孝道感动高校学子农民讲孝道讲哭高校学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11:45 生活报

  本报记者 崔立东

  核心提示

  2006年2月5日、25日,本报以两个版面的篇幅报道了我省人大代表翟玉和组织6名退休干部,耗时近3个月,行程6万公里,遍访全国31个省区,调查农村养老问题,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形成了“中国农村养老报告”,并向全国人大提交建议的事迹。

  报道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国内外300多家报刊、电视、网站相继转载了本报报道。接下来,围绕养老问题延伸而来的有关呼唤孝道回归的大讨论活动至今仍在继续。

  当记者把入选“2006·龙江记忆”侯选人的消息告诉翟玉和的时候,淡泊名利的他并没有因此而“动情”。

  1月5日,记者再次赴鸡西市采访翟玉和,应翟玉和本人的要求,本文不再提及翟玉和职务以及其企业名称。

  农民讲孝道讲哭高校学子

  当2007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在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的礼堂传出了激动的欢呼声。就在十几分钟前,一位特殊的师者刚刚结束了他此生第一次的“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

  “翟老师,我可以叫一声翟爸爸吗?”坐在听众席上的一位满脸泪水的女生起身给翟玉和深深鞠了一躬:“您视天下父母为自己的爹娘,今天我就把您当作我的父母,您的教诲让我猛然觉醒,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愧对父母……”女生泣不成声。

  “我是一个农民出身的生意人,文化不高,也从来没有上过讲台,学生们的强烈反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翟玉和对记者说。

  对于只有高中文化的翟玉和来说,这是他平生第一次上讲台,而这第一讲讲的是“从为人父母到为人子女的角色转换”。他对记者说,“讲这些内容,我用不着备课!”

  “百善孝为先……”2006年12月23日,一封热情洋溢、饱含人情味的公函再一次拨动了翟玉和的那根神经。这封特殊的邀请函来自山东省委宣传部、关工委、文明办、高校工委等10家单位,他们要共同发起的“感恩父母,点亮真情”亲情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邀请翟玉和到山东高校讲如何孝敬父母。

  翟玉和分别到山东大学、淄博职业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等高校作了6场报告,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听者日众,场场爆满。在报告完毕与学生交流时提问者更是“抢不着话筒”,平均每场报告能接到学生们提问纸条100多个。

  “许多同学在听报告时泣不成声,有的同学当场表态放假回家后要用行动好好孝敬父母,还有的同学当场表示要成为志愿者参与这场活动。”曲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新生接受采访时说,“孝道是解决中国农民老有所养的‘金钥匙’,翟玉和此举功德无量!”

  “再花400万元,我也帮不过来”

  麻山村坐落在煤都鸡西市的郊区,1000多户人家,5000多口人。那是翟玉和的故乡。记者跟随翟玉和走进这个村子,与他打招呼的人不断。他是这个村子“出息”的名人———省人大代表、企业家、百万富翁。

  1月7日下午,翟玉和花140元钱租了台出租车赶赴麻山村。乡亲们传来信儿说老聂太太又“耍”上了,在街上又哭又闹。老聂太太见到翟玉和立马诉苦说谁谁谁偷了他给她的白面,说某某某拿了他给她的新衣服……听完,翟玉和笑了,给了老人200元钱。老人又哭了,当着众人念叨起翟玉和对她的好,“25年啦!翟玉和一直在照顾我!”

  老聂太太是翟玉和常年帮助的老人之一,81岁的老人独居生活。

  村民们对记者说,常年接受翟玉和帮助老人不在少数。每到过年,翟玉和都开着小货车拉着满满一车年货挨家挨户送,每个老人还能得到一份特别的“压岁钱”。据当地曾经跟踪报道翟玉和善举的媒体记者介绍,翟玉和二十多年来累计用于照顾孤寡老人以及扶贫济困的支出不下400万元。

  知情人向记者透露,当地一些农村敬老院一度成为翟玉和个人资助的福利事业。麻山敬老院曾得到翟的特许“敞开接受没人照顾的老人,收一个老人我补贴2000元!”翟玉和说:“我家乡鸡西市麻山区麻山村的独居老人占70%%。单凭我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农村养老危机这种严酷的现实。再花400万元我也帮不过来啊!”

  出资10万元,全国“摸底”

  2004年,翟玉和就开始酝酿做一次老有所养现状调查。翟玉和认为,全国性调查比较有说服力。第一步便是招募志愿者,条件是热心此事的有文化的退休人员,很快就招得六名志愿者。翟玉和说:“我的所谓农村养老调查,准确说应该是个“摸底”。

  2005年10月中旬,由翟玉和个人出资10万元组织的调查活动终于成行了。六名志愿者分成三个调查组。东北华北11省、中南华南10省、西南西北10省,翟玉和穿插跟组。调查组拟定了老有所养现状调查问卷,涉及10大项55小项。调查活动计划2005年12月底完成,由于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调查延时至2006年1月中旬才结束。

  说起组织发起这次调查的动因,翟玉和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农民出身的民营企业家,我一直对农村和农民问题在感情上怀有一种本能的关注。我到山东、江苏等地农村探亲时发现,那里的老人在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后,因儿女的嫌弃和拒绝赡养被迫独居的比例高达80%以上,缺衣少食,贫病交加,在无奈中苦熬残年。当今中青年农民对父母知恩、感恩、报恩情感的淡化和淡漠由此可见一斑。”

  调查显示:农村养老问题触目惊心

  据翟玉和介绍,通过对调查表的汇总发现,在受访的10401名调查对象中,与儿女分居的比例是45.3%,三餐不保的占5%,93%的老人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69%无替换衣服,小病吃不起药的占67%,大病住不起医院的高达86%,人均年收入(含粮、菜)650元。

  翟玉和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老人的儿女生活水平至少高于父母几倍甚至更多。很多儿女们认为,父母没冻着,没饿着,就是自己尽孝的最高标准了。

  调查中有一种现象很令人担忧,那就是这些老人中52%的儿女对父母感情的麻木。有的与父母同住在一个院落,但一年也说不上一句话,有的儿女非过年不登门,登门时少的只给父母5元钱,而且一年就这么一次。据参与调查的人员陈先生介绍,在农村调查中看到的普遍情况是,吃的最差的是老人,穿的最破的是老人,小、矮、偏、旧房里住的是老人,在地里干活和照看孙辈的也多是老人。

  忧虑:孝道失传后果很严重

  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翟玉和说:“我认为,中国的经济虽然在快速持续发展,但我们依然是农业大国,我们要站在农民的角度考虑问题。中国农村老人群体十分庞大,根据现阶段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他们的养老问题应该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孝道的失传会使本应由万千个家庭负担的农民养老问题变得更加沉重。”

  2006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30位人大代表联名将翟玉和《构建和谐社会应大力弘扬孝道,以解决好农民老有所养问题》的建议提交,他提出要重视对公民进行孝道观念的教育,新闻舆论和文学艺术作品要加大对孝道方面的选材和形象的塑造。提案引起了国家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广电总局等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12月14日,国家有关部门回复,称翟玉和的建议对研究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养老制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采访感言:

  翟玉和的行孝经

  翟玉和在村子里被称为“三哥”,有些大他十多岁的人也这样称呼他。老翟理解为是对他的“尊称”。之所以受人尊重,皆因其孝顺。

  翟玉和生长在一个以孝治家的大家庭。老翟家以孝闻名乡里。1985年,翟玉和父亲去世,尽管他有“大孝子”之名,但他仍蘸泪赋诗“痛痛痛,痛心疾首把父葬,悔悔悔,悔不尽孝后悔难”。父亡21年,翟玉和现仍不断检讨自己“当年哪句话惹老人生气了,他要求的哪件事没顺他心思”。如果没及时行孝,翟玉和认为“那是一辈子的痛一辈子的悔”。所以,他劝诫承诺者“行孝要及时”。及时行孝既是向父母还“债”,亦是为自己老年储蓄。即对上行孝,对下收效。

  (生活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