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宽容失败,也是创新的需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12:00 光明网
李月明

  1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了《尊重和鼓励失败者,也是和谐的需要》一文,很受启发。由此想到:宽容失败,其实也是创新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惟其创新,才能生生不息;一个国家,惟其创新,才能才能兴旺发达;一个政党,惟其创新,才能永葆生机;一个企业,惟其创新,才能站稳市场;即使一个普通人,也惟其创新,才能与时俱进。

  2006年最后一天,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共同谱写和平、发展、合作的新篇章》的新年贺词,他说:“我们将按照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里,就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的问题。

  然而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说创就创出来。破解庞加莱猜想的朱熹平教授说:破解猜想,我和我的团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失望,“我已经把失败看成常态,把成功当做偶然”。记得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666粉试制期间,曾经经历了665次失败。在经历了这些失败以后,领导机构准备撤换原来的试制负责人,大家想象,他一定没有话说,也一定不愿再干这种苦差事了。可谁也想不到的是,他竟说出了一番很让人震惊的话。他说,“我已经知道有665个方案不能成功。请问,谁比我更有优势?”他的话,让所有在场的人面面相觑。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道理不仅反映在科学实验方面,也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农村包围城市”,是在一次次城市工人武装暴动失败后提出来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从无数次不掌握枪杆子从而导致革命夭折的教训中得来的;“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是千百万仁人志士抛头洒血、用血的代价换来的;“改革开放”,也是我党在走过了弯路以后,总结自身的经验教训,观察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审时度势才总结出来的。

  任何实践都是一个希望创新的过程。人们不想失败,但同时,却又谁也避免不了失败。甚至很有可能,成功只是一连串失败之后的偶然结果;而失败,却贯穿实践的整个过程。

  问题是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也本来知道我们是个宽厚仁慈的民族,所以,便不负责任、信马由缰,“草率行事”,而造成损失之后,又不愿汲取教训,动辄便把“失败”甚至“失误”的筐里装。甚至还有的,明明是别有用心、假公济私,但是在遭到群众的抵制和反对后,还硬要说成是失败或“工作失误”,这就必然削弱了我们整个社会对失败的宽容程度和承受能力,也严重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态度明确,失败就是失败,破坏就是破坏。

  同时,正因为有上述人,所以又产生了与之对应的另一种人,神经衰弱的厉害,对失败感到非常可怕,不允许一切失败,不分青红皂白,对所有的失败都否定,一听失败就摇头跺脚,苛求成功,无形中给人们戴上了“紧箍咒”,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导致人们因循守旧,裹足不前。

  我们应该把破坏和失误、失败区别开来,但同时也更重要的是,为了创新,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承认失败、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宽松环境。惟此,才能在全社会倡导一种锐意创新、勇担风险的价值观,才能提供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才能营造一种摈弃浮躁、踏实创新的社会氛围。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逐渐适应了“温水效应”的环境。诚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小平同志对创新和失败的理解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创新。

爱问(iAsk.com)